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每經評論員 葉檀(專欄)
6月14日,央行宣佈從20日起上調銀行存準率到21.5%的高位,相比于上調存準率的激進,加息可謂慢如蝸牛。從去年10月19日第一次加息至今,央行加息四次,負利率基本保持在1.35%~1.25%的水平,可見央行的加息速度與CPI基本同步,在縮小負利率方面無能為力。
為什麼通脹壓力如此巨大,有關部門仍然害怕加息?
首先是為地方投融資平臺與大型央企減負,一旦加息,這些部門將成為利率上升最大的受害者。央行今年6月1日公佈的《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首次詳細披露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情況。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1萬餘家,較2008年年末增長25%以上。其中,縣級(含縣級市)平臺約佔70%。同時,平臺貸款在人民幣各項貸款中佔比不超過30%,這也就意味著,截至2010年末,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不到14.376萬億元,超出此前其他部門披露的數據。調查結果表明,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成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供給主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具有期限長的特點,5年期以上的貸款比重超過50%。按照最粗略的估算,貸款利率上升25個基點,地方投融資平臺利率成本上升3000億元左右。
既想緩解負利率影響抑制通脹預期,又要考慮貸款大戶的承受能力,央行大多采取不對稱加息措施。以今年2月9日的加息為例,除了1年期,其他短期和長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幅度在0.3~0.45個百分點之間,最長的5年期存款利率由4.55%上調至5%,上調0.45個百分點。而貸款利率上調幅度則在0.2~0.25個百分點之間,其中5年以上貸款利率由6.4%上調至6.6%,僅上調0.2個百分點。
加息與否?如何加息?是在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走鋼絲。存款利率上升快而貸款利率上升慢,表面上是銀行減少了利差承擔了成本,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從去年開始的信貸緊縮政策使銀行獲得了貸款利率定價權,表現在貸款利率普遍上浮與中間收入的增加上,因此,這兩年銀行的盈利不僅沒有因為緊縮而下降,從上市銀行年報來看,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收益。而長期存款利率上升表面上有利於儲戶,不過由於負利率現象並未改觀,對於儲戶而言並非真正利好。
其次,將利率維持在低位還可以間接幫助各企業、機構從債券市場進行低價融資。
為了補充資本金,銀行還在大規模融資,只不過除了證券市場之外,還開拓了債券市場融資平臺。6月13日,建設銀行(4.90,-0.01,-0.20%)公佈了發行800億元不少於5年期人民幣次級債的計劃;此前的6月7日,農行發行了次級債券500億元;5月17日,中行發行了不超過320億元人民幣固息次級債。至此,三大行共發行1620億元人民幣次級債。另有媒體報道,工行也計劃發行250億元人民幣次級債,四大行的次級債發行額度可能逼近2000億元。另據中金公司最新發佈的 《次級債進入供給高峰》報告預計,今年銀行次級債凈增量將達到1300億~1500億元,是去年凈增量的3倍以上。
債券融資的關鍵就是發債成本的高低,信用評級、貨幣流動性、未來收益等是債券發行成本的關鍵要素,而較低的基準利率可以間接讓發債成本維持在低位。雖然從去年以來銀行發行的次級債利率有上行趨勢,但與市場利率相比,依然維持在較低的水平。特別是大型銀行,信用維持在最優級,至關重要的信用因素在此意義不大,主要受購債者的信心與利率等因素的影響。
以農行6月發行的500億元次級債論,其中200億元10年期固息次級債,前5年票面利率僅為3.30%,另250億元15年期固息次級債,前10年票面利率僅為4.00%;50億元10年期浮息次級債,前5年票面年利差為0.60%,該浮息品種債券的票面年利率為基準利率與基本利差之和,基準利率為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1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利率。基準利率低直接利好銀行,更不用説銀行還擁有贖回權、回撥權等一系列權利。
正如充裕的流動性讓去年地方債券以低利率發行,較低的利率讓銀行次級債成本下降,充裕的流動性與低利率的疊加,對於發行債券的機構是最大的喜訊。央行不加息,有變相照顧發債者的深義。
最後,並非最不重要的是,由於美國加息遙遙無期,中國為了防範熱錢從內心不願意加息。按照去年12月15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專欄)(專欄)的説法,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與央票一道,成為沖銷熱錢的手段。
固然,加息空間受國際諸多方面的制約,但從不加息的效果來看,顯然有利於大型企業、特殊項目、金融機構,不加息是對行政信用庇護下的企業的呵護,而對中小企業、中國經濟發展、抗通脹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