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女易中天”背後:“學術明星”為什麼這樣紅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8日 10:04 來源:

    《百家講壇》又捧紅“女易中天”

    “學術明星” 為什麼這樣紅

    前不久,在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在《百家講壇》講《論語》的美女主講于丹一口氣簽售了8個小時,簽售數高達8000冊,比易中天在上海書展上創造的簽售4000冊的紀錄多了一倍。隨著于丹的走紅,《百家講壇》再次造星成功,他們是怎麼炒紅這些“學術明星”的?

《于丹<論語>心得》火爆簽售
于丹火了 “魚丸”狂了 圖書大廈亂了
于丹《論語<心得>》初版60萬冊昨火爆發行完畢 
于丹新書籤售現場擁擠不堪 羨煞敬一丹(圖)

    
    第一步───選秀

    很多人都好奇,《百家講壇》的主講人到底是通過什麼方式選出來的?記者了解到,《百家講壇》選擇主講人的方式幾乎就是“學術選秀”。首先找一個選題,然後讓10多個編導分赴全國各地著名學府挑選合適的人選,並用攝像機錄下教授們的講課過程,最後遴選出那些既有特點、又有深厚知識基礎的教授們,把他們請到北京進行試講。這樣做,除了能保證主講人有精湛的知識基礎外,更能為將來這些人的走紅提供保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相當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其實,《百家講壇》開播之初,收視率幾乎為零。從閻崇年開始,窘境有所好轉,後來推出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收視率從此居高不下。很偶然的機會,編導們發現了個中奧妙:但凡收視率高的主講人,都曾有過在中學任教的經歷,於是《百家講壇》節目組出動十余人奔赴全國各地物色對象。

    在北京師範大學二附中任教的紀連海,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説,《百家講壇》製片人找到他,經過幾次接觸,才決定讓他試鏡、試講。“我講的是林則徐,約定45分鐘,結果我講了80分鐘。欄目組覺得效果還行,説不用剪輯就可以播出。之後,我就被《百家講壇》正式錄用了。”

    易中天則更加直白地説:“第一要長得醜,第二要長得老,又老又醜,這就是《百家講壇》的形象標準。《百家講壇》以前選主講人,標準是專家,是在某一問題上特別有成就的人,可那個問題是誰都聽不懂的,太專業了,那肯定沒有收視率了。後來就換位思考,站在觀眾的角度挑主講人,誰受歡迎就挑誰。《百家講壇》的總策劃解如光看到我在鳳凰衛視《縱橫中國》欄目裏的一個節目,眼睛一亮,他覺得這就是他要找的人。其他人都是引經據典,講的都是學問,就我一個人在講吃麵。武漢有個小吃叫熱幹面,我就講這個熱幹面體現了武漢人的精神。他説:‘這就是我們要找的人,我們要的,就是能對著電視觀眾説人話的人。’”

學術“超女”于丹為何比易中天還火?
于丹用通俗包裝的經典,你買賬嗎?  
[百家講壇]于丹《論語》心得之"天地人之道"
于丹:在大學這麼講《論語》是瀆職

    第二步───爭論  

    對這些學者進行包裝的第二步當然就是靠《百家講壇》這個平臺了,以目前節目的火爆程度,依靠央視這樣一個大品牌,登上《百家講壇》的人物很快就能引起觀眾以及媒體的關注。他們與眾不同的講述方式,生動的內容,與傳統學術、學説有所區別,也就很容易引發專家的不滿和爭論。一旦這種爭論被媒體所關注並報道,就會迅速蔓延,甚至形成一種現象。劉心武當年遭到紅學專家的集體討伐、易中天受到大規模的批評都是典型的案例,恰恰是這種爭議甚至“討伐”,讓他們迅速走紅,奠定了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葛紅兵曾在博客中發表一篇約2000字的《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的文章。他直言不諱地表示,易中天《品三國》,實際不是品味,而是咀嚼,而且是“混嚼”。對此,易中天以退為進:“除非有硬傷,我會讓人立即通知我,並且馬上改正。至於理論探討,我的態度是三個字───不爭論。”但這種“不爭論”反而更加激起了媒體和大眾“爭論”的聲音。

    第三步───網絡

    在採訪中,不止一個人表示,《百家講壇》的成功與其定位以及觀眾對大眾文化的渴求是分不開的,因為這種講座方式的故事性比較符合年輕人對歷史知識的需求。目前《百家講壇》的收視群體日益年輕化,甚至有人説易中天的擁護者大多在25歲以下,而這類人群正是活躍于網絡的網蟲,於是“乙醚”(易中天的粉絲)、“魚丸”(于丹的粉絲)、“年糕”(閻崇年的粉絲)、“海飛絲”(紀連海的粉絲)應運而生,在網上建立各種論壇、貼吧表達自己對偶像的崇拜,將他們的講座放在網上進行播放及宣傳,與反對者們進行辯論甚至對罵,網絡的瘋狂傳播性讓主講人有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和反對者。

    當然,網絡宣傳也成為了“學術明星”迅速走紅的另一大媒介,在粉絲不停爭吵的背後,伴隨著“學術明星”人氣的不斷飆升,一旦爭吵的話題比較尖銳,又成為了媒體涉獵的目標,很多新聞稿件的出處,大多是記者在網絡上所發現的。在網絡和媒體的不斷炒作下,“學術明星”的走紅也就無法避免了。

    第四步───出書

    雖然《百家講壇》的製片人萬衛打死也不承認他們是在造星,但事實上,這些專家們在講座推出前無一不與欄目組簽訂協議,講座之後推出的書籍、音像製品均涉及雙方利益。有人説這是霸王條約,但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雙贏。有了這樣的基礎,出版社和音像商也很願意加入這個遊戲。

    《于丹〈論語〉心得》的發行方是中華書局,他們曾成功運作了閻崇年的書籍。按照中華書局副總編沈致金的説法,和于丹簽約時把首印數提到60萬冊,是對《百家講壇》影響力的信賴和對於丹本人魅力的看好。“書上市前一連七天在電視上打廣告,這個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書商透露,易中天、于丹新書的首印、簽售數據等都是炒作,“這對新書銷售有幫助”。他表示,據業內人士了解,于丹新書在北京上市約一週,“連排行榜都還沒上呢,怎麼可能超過易中天?有點業內常識的人都會知道,一個名氣並不太大的作者的書,首印60萬冊,這怎麼可能?明擺著就是炒作嘛!”記者反問,為什麼出版界不曝光這些“水分”?他表示,這是因為大家都不想得罪《百家講壇》,“很多人想做《百家講壇》的書,怎麼能不説好話?”

    記得王志採訪易中天時説過這樣的話:“是電視促成了他今天的成就,但同時他也該時刻提防著電視毀了他。”不知道這句話是否能成為迅速火起來的“學術明星”的逆耳忠言。(來源:現代快報)

責編:春天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多哈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