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于丹:在大學這麼講《論語》是瀆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8日 14:49 來源:

    ■人物名片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專業方向:廣播電視媒介學。現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視協高校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視協理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中央電視臺研究處客座研究員,中國新聞研究會、中廣學會主持人研究會,中廣學會法制節目委員會常務評委,澳大利亞新聞集團首席顧問。

    上週日下午,于丹攜新書《<論語>心得》在中關村圖書大廈簽售,從一點四十到晚上十點半共簽售新書一萬三千冊。于丹此次新書的首印數量為六十萬冊,超過了之前“百家講壇”的另一位講者易中天五十五萬冊的印數。

    于丹自從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論語》以來,評論偏向兩極化:有人認為她將《論語》講解的深入淺出,富有生活化氣息;也有人認為專業化不夠。

    就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于丹。

    把《論語》當做生活方式而非學術內容

    新京報:你的新書《<論語>心得》一上來就印了60萬冊,印了這麼多,怎麼這麼有信心?

    于丹:簽售情況(一天在中關村圖書大廈賣書一萬三千多冊)也是出乎我意料的,我對出版行業不了解,在我的概念裏,60萬是個很大的天文數字。我覺得這個數字,包括今天的簽售,並不能説明大家對我怎麼樣,這是大家對於中國文化的信任,是《論語》中自然的、生活化的觀念對大家的一種喚醒,讓每個人有一種溫暖的感悟。

    新京報:你最初是怎麼想到要到“百家講壇”講《論語》的?

    于丹:之前我一直為“百家講壇”擔任策劃,也參與了他們的節目評判,“百家講壇”從一開始就很熟悉,他們的研討我也參加得很頻繁,我們經常在一起談,什麼樣的題目找什麼樣的人來講合適。

    《論語》的題目是早就定下來的,有一天他們就説,那還不如你來講呢。

    新京報:那個時候你們覺得應該找什麼樣的人來講《論語》?

    于丹:我們覺得,首先絕不能把《論語》只當做外在的一種學問,而是內化的生活方式。所以,首先找到的人是要把《論語》當做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學術內容,其次是他能夠深入淺出,《論語》最大的特色是它是一種語錄體的哲理,它跟《三國》、《明史》都不同的是它缺少情節,講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加入大量情節,就是話不遠人,讓大家覺得它離現代生活很近。

    新京報:對於孔子,你自己究竟是怎麼理解的?

    于丹:我稱他為一個特別溫暖樸素的仁厚長者。孔子是一個特別厚道的人,學生經常拿一些刁鑽古怪的問題去問他,學生無論問他什麼他都説,哪怕是他自己不屑的問題。

    “百家講壇”不同於在大學裏講課

    新京報:但是現在你對於《論語》的這種講解方式,可能一部分人會覺得很生活化,但是相對的也有人覺得,講解的不夠專業,甚至相當於“中學語文老師”的水平,你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嗎?

    于丹:我在大學裏十幾年也在講古典文學,也在講《論語》,但是大學的講法肯定和“百家講壇”不同,大學是一種學理的講法,講究嚴謹的考據,學術的系統,思想的深遠。

    我在“百家講壇”是另外一種講法,它是傳播的講法,感悟的講法,心得的講法。“百家講壇”對於所有的講者有一個要求,你要讓15歲的中學生願意聽,而且還要聽的有興趣,這個要求是符合大眾傳媒的定位的。在“百家講壇”講《論語》從一開始就不追求學問上的深刻,而是一種放散性的,關乎人們生活自身的講法。

    新京報:也就是説,你們想追求的就是現在的這種效果?

    于丹:現在這個效果基本是一開始我想要追求的,就是用一種情節的承載,心中有,口中無,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遭遇到的各種困境和問題,把它説出來,在《論語》中找到一種樸素的化解方式,讓人們的生活更自信,提升大家的幸福感,這就是我講《<論語>心得》的目的。

   

1/2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