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藝術臺 > 畫廊 >

齊白石與徐悲鴻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13日 15:1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齊白石出生於湖南湘潭一個農民家庭,他從一個木匠而成為一個在世界上享有一定聲譽的藝術大師,徐悲鴻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鴻是江蘇宜興人,比齊白石小三十二歲。1919年,徐悲鴻赴法留學並在多國參觀了藝術館、博物館,欣賞了許多世界級美術大師的佳作,還系統地學習了美術理論、美術史、解剖、透視等課程,成為我國早期少有的既有豐富的藝術理論又有精湛的繪畫技藝的藝術大師之一。

       1927年回國後,徐悲鴻最大的願望就是發展藝術教育事業。他和田漢一起籌辦南國藝術學校,後來南京中央大學又聘請他擔任藝術專修科教授。1928年底,徐悲鴻擔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在北平大學,他開始醞釀教學改革。他認為,要提高繪畫教學水平,首先應該打破舊的傳統觀念,貫徹寫實主義原則,創立“素描基礎論”。他所希望的藝術學院的教員,應該是具有真才實學,在藝術上不墨守成規,具有鮮明的個性,敢於創新的人。他覺得如果聘請像齊白石這樣充滿生活激情的畫家到學校任課,不僅能打破教員中陳陳相因的沉悶空氣,而且也能給學生帶來鮮活而生動的新內容。

       這時,齊白石自創的紅花墨葉大寫意一派,已得到認可,有較大影響。徐悲鴻所以看中齊白石,不僅因為他很欣賞齊白石的畫,而且認為齊白石的見解和自己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齊白石的畫,以日常能見的為多,而虛無縹緲的較少;他畫的實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對死臨摹,而主張師法自然……經過三次邀請,齊白石終於答應了徐悲鴻。

       然而,“齊木匠”登上大學講臺一事,卻像花邊新聞一樣在社會上傳播,引起了不小的波瀾,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卻是反對之聲。反對者認為,把一個沒有受過任何正規教育、木匠出身的老頭聘為教授,簡直是對藝術學院的侮辱。他們群起而攻之,流言飛語、明槍暗箭滿天飛,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這時的徐悲鴻勢單力薄,孤掌難鳴,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離開北平南下。他向齊白石告別,老人黯然傷懷,為他畫了一幅《月下尋歸圖》。畫面上一位穿長袍的老人扶杖而行,並題了兩首詩:“草廬三顧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海上清風明月滿,杖藜扶夢訪徐熙(南唐著名畫家)。”“一朝不見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信人間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風吹。”在第一首詩的最後,還附有一行小字:“悲鴻先生辭余出燕,余問南歸何處?答:月滿在上海,缺,在南京。”

       1931年5月,為了擴大齊白石的影響,徐悲鴻説服中華書局的主要負責人舒新城出版了《齊白石畫集》,並親自編輯併為之寫序。他評價齊白石的畫説:“齊白石之長處,在有色彩,一往直前,無所顧忌,惟多紅而少綠。或其性格所尚,寫昆蟲突過古人,其蝦、蟹、雛雞、芭蕉,以墨寫者,俱體物精微,純然獨創。” 1933年初,徐悲鴻攜帶中國著名畫家的作品到歐洲舉行巡迴展,使歐洲更多的國家認識和了解了中國的大畫家齊白石和他的作品,從而使他的畫走向世界。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徐悲鴻回到北平,兩位藝術大師在闊別十七年之後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他們常在一起作畫,悲鴻畫雞,白石老人便補塊石頭;白石老人畫蜻蜓,悲鴻便補束花草。在徐悲鴻紀念館裏,有一幅徐悲鴻畫雞、齊白石補石和蘭草的畫。據説在1947年的除夕夜,藝專有一位年輕的裱畫工向徐悲鴻討畫,徐悲鴻欣然答應,頃刻間兩隻公雞躍然紙上。正畫在興頭上,突然停電了,只好改日補畫。誰也沒有料到,這一拖就是幾年。後來徐悲鴻突然病逝了。裱畫工想到了齊白石,在他的懇求下,已經九十多歲的白石老人答應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鴻筆下兩隻公雞似在對話,於是就在上面那只雞的下邊用濃墨補畫了石與蘭,一下子使這幅畫更加生動可愛,這幅畫也成為兩位大師合作的絕響了。

       新中國成立後,齊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裏畫畫,頤養天年。徐悲鴻此時五十四歲,正當盛年,但由於長期的奔波等,身體很不好。然而他非常珍惜時光,常常帶著病工作。作為新中國第一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擔負著聯絡和團結全國美術工作者,培養和教育年輕的美術人才的重任。對於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齊白石,他更是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

       1953年9月,徐悲鴻不幸腦溢血逝世。但在很長的時間內,周圍的人誰也不敢把這個噩耗告訴齊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問:“怎麼不見徐悲鴻來?”大家只好推託説開會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國去了。過去每年徐悲鴻院子裏的桃子熟了,他倆都要相聚品嘗,現在只有廖靜文(徐悲鴻夫人)一個人送來一籃子桃子……時間長了,老人也約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問,只是一天天話越來越少了。吳作人回憶説:“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習慣,忽然對我説:“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鴻先生……”

熱詞:

  • 齊白石
  • 徐悲鴻
  • 藝術
  • 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