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藝術臺 > 畫廊 >

齊白石與陳師曾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13日 15:1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齊白石一生朋友甚多,但被他視為莫逆的,似只有陳師曾一人。兩人成為朋友的歲月不長,僅僅七載而已,時在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三年之間。七年當中,陳師曾為齊白石做了兩件事。一是建議齊自創風格,不斷改進畫法;二是將齊的作品推向海外,使之聲譽日隆。齊白石則對陳的畫藝經常坦陳自己的“淺見”,令其作品益發斑斕多致。

       兩人相識之初,陳即贈白石七風一首:“曩于刻印知齊君,今復見畫如篆文。束紙叢蠶知行腳,腳底山川生亂雲。齊君印工而畫拙,皆有妙處難區分。但恐世人不識畫,能似不能非所聞。正如論書喜姿媚,無怪退之譏右軍。畫吾自畫自合法,何必低首求同群。”

       齊讀後,極為感慨,深知“他是勸我自創風格,不必求媚世俗”。自此齊常常出入于陳府的“槐堂書屋”,兩人談畫論世,識見相同,由是交誼彌篤。

       齊曾取法宋代楊補之以工筆畫梅,其作品很少有人問津,以至門庭冷落,生涯寂寞。師曾聞後,旋即建議他另辟蹊徑,自出新意。白石十分虛心地採納了師曾的意見,經過反復摸索,終於自創“紅花墨葉”一派。其時亦在京城的林琴南,看到白石以新的技法畫出的梅花後,大為讚賞,稱“南吳北齊,可以媲美。”吳者,即吳昌碩。

       一九二二年春,中日聯合畫展將在日本東京舉行。陳師曾接到邀請後,立刻造訪齊府,囑齊白石準備幾幅畫作,交他帶往日本展覽出售。陳從東京返回後,喜滋滋地告訴齊,他的那幾幅作品格外搶手,一下子便售罄,且價格豐厚。陳還向齊透露,在東京參觀畫展的法國人決定將他和齊的畫作,帶回法國入展巴黎藝術展覽會。齊白石後來回憶説:“從此以後,我賣畫生涯,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這都是師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遠忘不了他的。”

       一九二三年,陳師曾由大連往南京奔繼母喪,不幸染病去世。齊白石聞知噩耗後,不禁失聲痛哭,一時間感覺心頭“異常空虛”。他仰望南天,闌幹拍遍,動情地嘆曰:“可惜他只活了四十八歲,這是多麼痛心的事啊!”陳師曾生前,齊白石亦曾有詩相贈。如:“無功祿俸恥諸子,公子生涯畫裏花。人品不慚高出畫,一燈瘦影臥京華。”又如:“君我兩個人,結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貴。牛鬼與蛇神,常從腕底會。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昧。”顯而易見,前一首詩體現了齊對陳人品的高度評價,後一首詩則描述了齊陳之間淳樸而深厚的友誼。

       四百年前,英國思想家培根寫有《論友誼》一文,內中稱:有一事最令人稱奇,即朋友間相互傾訴衷腸,可産生兩種迥然不同的效應;或歡欣倍增,或苦惱減半。究其原委乃是因為向友人一報欣喜,則一人之悅增至二人同樂;向友人一吐憂愁,則一人之苦減為二人分擔。這種心靈效應,恰如點金術士之點人術,效應雖各各不一,但於人之裨益卻無二致。——引者譯

       追思齊陳二人短短七載的友誼,情形莫不如此。二人互引為知己,或雪中送炭,或錦上添花;或相互褒揚畫作的新意,或相互指摘筆下的疵瑕;或相互傾訴藝途的諸多苦悶徬徨,或相互分享銳意追求的點滴成就。由是相互受益,竟至雙雙成為中國畫壇的領軍人物,令後人讚嘆不止,景仰不已。

熱詞:

  • 齊白石
  • 陳師曾
  • 藝術
  • 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