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論“詩性與幻覺”在中國山水畫中的重要作用

發佈時間:2013年07月03日 17:5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山水畫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畫種,自唐宋以來就成為繪畫的主流,其地位和影響均勝過其他畫種。從魏晉以後,中國山水畫就作為獨立之畫種,至今已逾千年。古往今來的山水畫巨匠與大師,用他們彪炳韆鞦,流芳萬代的經典作品和論述,為我們的藝術史留下了不朽的傳統精華。這些優秀的傳統精典,至今在啟迪我們這些後來者的心智上,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多年學習傳統,立足現代的山水畫創作中,我覺得“詩性”與“幻覺”在山水畫的創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謂“詩性”——即文學性、文化性,是對山水畫匠氣與俗氣的提升與品位的純化。有了“詩性就使山水畫作品與遷想妙得這類得天趣的藝術性融為一體,從而使作品有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説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學術品格。

       中國山水畫的好、壞、優、劣之品評,不是取決於你是否完美、逼真的再現了客觀世界,而是看你作品中所蘊涵的精神指向和是否具有詩意的聯想。邱振亮先生在《血脈的迴響》一書中説:“藝術的表現從來不以達到逼真為高妙,而是以少勝多,以一當十,通過聯想去豐富藝術表現效果。中國文人畫家們格外強調畫外意,在形以外找到更多東西,在象形和象意的相互關係中,把意境放在中心位置上。一幅畫如果只有表層的美,而無意境深度,就會顯得表達上的蒼白。”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在一篇文章中寫到:“詩無言外意,便喂味同嚼蠟。繪畫亦同此理。如果一幅畫僅僅只能愉悅人的感官,而不能再感官愉悅的同時,有畫外之聯想;同時,讓人在品評中,感受到言外有意,畫外有音,則定是等而下之作了。

       中國山水畫從來都不是以簡單的在紙上再現山之巍峨與水之壯觀為能事。我們説藝術反映生活,實質上是指反映畫家心靈中的生活,是被感知提純後,詩化了的生活。

       中國山水畫只有與文化聯姻,與詩性接軌,那麼它呈現在畫面中的天趣、才情,才是雋永的、深邃的、歷久不衰的。

       “幻覺”——卻有著迷離、朦朧、幻夢的意思。中國山水畫作品,首先是通過視覺的傳達與觀眾交流,但好的作品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直白的、一覽無遺的。原因是一覽無遺的作品易流於低俗而無學術含量。邵大箴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説:“美是一種距離,若隱若現,讓人浮想聯翩。”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美不應是簡單的、直白的、表象的,它應該有著深層次的內涵。當一幅作品讓人體味到“千山欲曉,霧靄微微,或朦朧殘月、景色昏迷”之情趣時,這樣的作品也就呈現出了“幻覺”的特殊意趣。

       西方一位哲人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不確切是一切偉大事物的本質。”而“幻覺”也恰恰是在繪畫作品中注入不確切的迷蒙意趣。它使得藝術作品充滿了不可知性,既而呈現神秘氛圍,使人遐思、神往。

       總而言之,山水畫創作中有了“詩意”和“幻覺”,便會使作品呈現出異樣的美感,它包含著畫家對現存世界中美的發現及對不可知世界的詩意聯想。同時,詩性還可以使山水畫意象符號不至於走向完全的抽象,而幻覺又可以使山水畫意象符號不至於過於寫實,使之淹沒在形而下之中。

       這應該就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玄妙、神秘,同時又有深邃與遙遠之感。 呂紹福/文

熱詞:

  • 詩性
  • 幻覺
  • 中國
  • 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