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風格的探索和中國畫的現代化

發佈時間:2013年03月07日 16:4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美術研究》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在藝術上進行自覺的探索,只是最近幾年的事。説起來,還得歸功於小品畫的興起。

       怎樣才能使作品有自己的面貌,這是許多畫家都在關心的問題。沒有一套的,想學一套;有了一套的,又想跳出來,另搞一套。誰都不願意自己面目不清,或者一輩子寄人籬下,拾人牙慧。

       有一個階段,我成天苦思冥想,總想找到一種理想的風格,從此一勞永逸地按這個風格畫下去,事實上很難做到。原因很簡單 ,思路是活的,所畫的內容不同,很難預先劃定一個表現的框框。今天的想法和昨天的想法不一樣,這一階段的想法和那一階段的想法不一樣,甚至上午的想法和下午的想法不一樣,硬要用一種畫法來體現是不可能。

       思路在變,畫的風格也隨著思路在變。

       開始,完全沒有定見,信手亂抹,一會兒這樣畫,一會兒又那樣畫,簡直有點“朝三暮四”,嘗夠了思路太活的苦頭。

       後來,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按一個想法畫一陣,再按另一個想法畫一陣,每種想法都畫上一批,尺寸不大,但是都有一定的數量。這辦法比較見效。當然,這只是指經常性的小品練習,不是指特定構思的單幅創作。

       回顧這幾年的練筆所得,“爪痕”比較清晰,明顯的有這麼幾個階段:

       開始喜歡用狼毫,作了一些速寫式的隨意畫(如《風雪夜》、《上工路上》),追求速寫的生動性,隱約可見黃胃的影響。

       熱衷於昊昌碩的花鳥畫,在臨摹昊昌碩花鳥的同時,試畫了一些用花果、石頭配景的人物小品(如《汲水圖》),從此改用羊豪作畫。

       後來迷戀于關良戲劇人物的稚拙感,畫了一些用筆稚拙略帶變形的人物小品(如《故鄉人物》)。

       試用水墨畫歷史人物,先去後勾,勾線參用草書筆調,由意識地向吧書畫用筆統一起來(如《前賢八圖》、《屈子行吟》)。

       以“北京街頭”為題,畫了一些城市風俗小品(如《同是有心人》、《舉棋不定》),和畫歷史人物一樣,先厾後勾,筆墨較拙。

       可以看出,在以往的幾年中,我主要是向傳統學習。一些藝術風格特異的大師,如昊昌碩、關良的作品,李可染的人物畫,都是我朝夕揣摩的對象,並深受他們的影響。另一方面,我不間斷地練習草書,在形成自己特有的筆路上起了顯著的作用。

       其中,我認為比較有自己面貌的是歷史人物。同樣參用草書筆法,《屈子行吟》是粗筆大寫,筆墨放中帶澀,似有不平之意。《懷素書蕉》筆調比較靜穆,以符合專注的精神。

       “北京街頭”這是很有趣的主題。這些街頭常見的生活現象,本身並非重大事件,但作為世俗形態,記錄下來,一鱗半爪,從中也可以嗅出時代的氣息。中國畫作為欣賞品,習慣於畫少數民族、古裝人物,以常見的現代人入畫的較少,自覺應該在這一方面下些功夫,也許能從這“冷門”中開一新天地。

       1977年與周思聰合作《清潔工人的懷念》,這幅畫為紀念周恩來同志逝世一週年而作,畫得很快,倒不是有人催促,也不是約稿,周恩來同志在深夜的街頭問候清潔工人這件事本身非常感人。我們一聽到這事就很激動,於是連夜趕制,只用了幾個晚上就完成了。

       創作是需要激情的,只有你非常想畫的東西,才有可能感動別人。所以在創作中必須堅持要“有感而發”提倡真情實感,反對無病呻吟。

       1978年畫魯迅像《月光如水照緇衣》,基本上是水墨,用色很少,根據主題,不能太強調月夜明凈之美,荊棘叢是用宿墨畫的,朦朧而又見筆,畫面枯枝槎枒,以襯托魯迅“怒向刀叢覓小詩”的悲憤心情。

熱詞:

  • 風格
  • 探索
  • 中國畫
  • 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