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他一生鍾情黃土高原,創立了紮根于黃土地、令中國畫壇為之矚目的黃土畫派;他每年都花大量時間奔赴陜北,足跡遍佈廣袤浩瀚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與陜北老鄉結下深厚友誼。他幾乎每天都會一頭扎進畫室,將陜北人民那特有的個性與氣質記錄在畫卷之上……
他,就是著名畫家劉文西。毛澤東和無數陜北老鄉的生動形象都曾經他的妙筆而躍然紙上。如今,80歲高齡的劉文西仍躬耕不輟,飽蘸著一腔熱情努力創作巨幅長卷《黃土地的主人》,以讚頌千千萬萬屬於黃土地的人們。
用心血繪製長卷讚美黃土地的主人
78米仍不是最後的終點
一頂藍色的解放帽,一身樸素的灰衣服,這幾乎成為劉文西標誌性的裝束。當記者走進劉文西家中時,他依舊身著那身常年不變的裝束。除了簡單的傢具,家中堆積著的大量資料和畫冊,處處可見他至今還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延安作風。他雖然人在城裏,但心卻和陜北緊緊相連,當談到所創作的無數樸素善良的陜北老鄉時,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數十年來,在劉文西的筆下人們總是能看到無數勞動人民鮮活、生動的身影,仿佛他們就在畫面中,正笑盈盈地向你走來。《同歡共樂》《祖孫四代》《轉戰陜北》《知心話》《溝裏人》《北斗》《解放區的天》《山姑娘》《虎娃》《黃土情》《灣灣黃河灘》……劉文西那親切質樸、雄渾大氣、勃勃向上的畫風,與撲面而來的黃土氣息,在中國畫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和美好而雋永的回味。
雖已畫過難以計數的反映陜北勞動人民的作品,但劉文西始終把一顆赤誠之心放在黃土高原。這位將陜北當做靈魂之鄉的畫家,無論在何時何地,也絕不放棄用畫筆去讚揚、謳歌樸實的陜北人民。如今,他不顧自己80歲高齡,用藝術家的豪情壯志,和心中涌動的熱情,整日辛勤伏案,將長卷《黃土地的主人》畫到了長78米,高2.1米。可是,78米並不是長卷最後的終點,劉文西説:“目前我還畫得動,我一定不會停下筆。只要我活著,就會一直畫下去。我會盡全力抓緊多畫一些,因為對於歷史來説,這樣的創作遠比搞展覽有價值。我多畫一段,就能多記錄一段時下人民的生活狀態。”
“我是每一段畫6米,然後再一點點地拼接起來,這就像是把陜北一點一滴地組合起來。我最近正在畫的這一段反映的是棗鄉金秋,畫了許多在棗樹中勞動的陜北老鄉們”。説起這幅長卷的來由,劉文西非常感慨:“其實我在1983年就開始創作了,後因當西安美院院長忙於行政事務,長卷就一直擱到了2005年,在時隔22年後才開始重新提筆創作。”
劉文西筆下已誕生過那麼多陜北題材的巨作,但為什麼還要用如此巨幅的長卷來反映這片土地特有的風情呢?劉文西的回答是:“單張作品雖然很多,但是沒有分量,還是不足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比如説,秦俑之所以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就是因為秦俑方陣是一個龐大的組合,這種規模的雕塑系統舉世罕見,如果單獨靠兩三尊秦俑,那肯定無法成為世人矚目的奇跡,我的目的,就是想讓這幅表現陜北勞動人民生存狀態的長卷驚動一下世界。”
黃土畫派的發展始終遵循《講話》精神
人民是藝術最重大的主題
在各種座談會、研討會上及其他場合,常常能見到劉文西從懷中掏出自己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一本小冊子,語重心長地教導畫壇後輩、青年學子們:“這上面印著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本書我一直珍藏到今天。《講話》告訴我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才是藝術題材中最為重大的主題。”
劉文西一生的藝術創作,就是用實際行動踐行《講話》精神,他所開創的黃土畫派,始終將筆墨集中在塑造勞動人民和人民領袖上,這幾乎成為中國畫壇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對中國畫壇産生深遠影響。
黃土畫派以風格鮮活、豪邁、淳樸的人物畫創作為主,劉文西坦言,要想將人物塑造得出色,的確很難。首先要下很大工夫,學習西洋畫科學的造型規律,掌握嚴格的造型能力。“也許就是一根線之差,人物的表情就畫不出來,畫面上哪怕就是一點點的差別,人物的個性、心裏狀態、思想面貌就表現不到位。黃土畫派的宗旨是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藝術家們只有真正地深入生活、到廣大勞動人民中去,才會有挖不盡的素材、畫不完的題材。所以我們黃土畫派的藝術家們要反復到陜北去,去看那裏的人、看那裏的景。假如藝術家對表現的事物不熟悉,肯定無從下手,這都是毛主席早都講過的藝術規律”。
當然,劉文西被許多百姓熟知喜愛,不僅僅是因為他在畫壇的巨大聲望,更是因為13億中國人都收藏有他的作品——每張百元人民幣上的毛主席像原版就出自於劉文西之手。劉文西説,自己此生一個很大的遺憾是沒有見過毛主席本人,但他為何能將毛主席的外形和神韻畫得如此逼真傳神呢?為此,劉文西給記者講起了半個多世紀前的故事:1957年,為了尋找毛主席在延安留下的足跡,還是浙江美院四年級學生的他背著行李鋪蓋,坐著敞篷卡車,第一次走進了延安,為畢業創作尋找素材。年輕的劉文西走過了楊家嶺、棗園,連吃住都在毛主席當年住過的窯洞旁邊。劉文西説:“毛主席走過的路我要走,見過的人我要訪問,出的書我要看,這是因為毛主席常常跟群眾在一起,因為他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
深入陜北80余次收穫老鄉深厚友誼
一輩子只畫陜北沒第二個心思
劉文西跟陜北的深厚感情,從他給兩個孩子起的名字上就能看出,兒子叫劉丹,女兒叫劉山花,合起來就是山丹丹花。劉文西説:“我很喜歡山丹丹花,它是陜北特有的一種花,長在貧瘠的土地上,卻能開得那麼鮮艷,生命力非常頑強,就像陜北人民。”
“我一輩子只畫陜北,沒有第二個心思,我的作品就是要歌頌生活在陜北的勞動人民”。這麼多年來,劉文西深入陜北80多次,足跡遍佈陜北的26個縣,結交了數百位農民朋友。可以説,他對陜北這片水土和這裡的人早已有了深刻的了解,並産生出深厚的情誼。“陜北人樸實、善良、勤勞、厚道,他們與這塊土地有著天然的感情,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將他們的精神面貌傳神地勾勒出來。比如説秦俑的每一個形象都有時代感,還有關中人的特點。我對眾多勞動人民的描繪,其實就是在塑造歷史和人物,刻畫他們的性格、表情、內心,這是時代需要的,也是歷史需要的,後人會在這樣的作品中看到這個時代陜北人的真實風貌。”
劉文西告訴記者:“我筆下的陜北人,一定是最淳樸善良的勞動人民,他們觸動我的心靈,激發我的創作慾望和靈感。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奉獻最艱苦、最實在,他們是品質最高尚的群體,他們不會向社會索取,他們的一生就是流血、流汗、奉獻。”
記者採訪時,在劉文西家中看到一個熟悉的面孔,這不是劉文西曾畫過的陜北女孩的原型白東芳嗎?當年劉文西在陜北以白東芳為模特創作時,白東芳才9歲,現在已人到中年,眉目依然聰慧清秀。白東芳告訴記者:“劉老師為我畫畫的事鄉親們都知道,都説這個大畫家能吃苦、了不起。老人家眼下身體不太好,我專門從陜北過來照顧,劉老師只要畫起畫來就不顧身體,我準備在這裡多待些日子。”
接受記者採訪時,劉文西壓根不談生活,只説藝術。談到如今的藝術環境,劉文西有著自己的看法,期待畫家們多將視角和筆觸投向人民。他認為在當前藝術市場多元化的狀況下,畫家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藝術家要憑良心工作,要以提高筆下的繪畫水平為己任,不要躲在畫室裏不深入生活,不為人民服務,更不能光盯著眼前的利益”。
如今,黃土畫派最被人們所稱道的就是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的人物畫。在劉文西眼中,人物畫沒有靈魂就沒有歷史價值,是不經看的。他意味深長地説:“藝術家心中有了廣大的人民,想著為人民做事,那麼他的靈魂和作品才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