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清人王國維雲:“古之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李鐸先生對事業及書法藝術的追求,他在傳統文化藝術上取得的成就和貢獻,可謂經過了以上三種境界。今天他能處在燈火闌珊處,不言而喻,他的人生追求及對書法藝術的鍾情,必然有其燦爛的閃光點。為此,回首他走過的路,對己對人都是件有益的事情。
作為李先生的學生,在拜讀他的《筆伴戎馬行》一書不久,又欣聞《李鐸和他的藝術》即將出版,由是更加敬仰老師的勤奮刻苦,勇於拼搏的精神。李先生自幼酷愛書法,他兒時深得祠堂牌匾的啟蒙,中學時受到榮登榜首的激勵,參軍後受益於軍營的熔煉,到首都後更加珍惜得天獨厚的條件。為掌握書法的傳統功力,他在沙地上寫,在雪地上練,在床上鋪上三合板上臨,在玻璃上利用燈光照射進行透視臨摹。在他追求藝術之路上,灑滿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堅實的足跡。60多個春秋,耐得住寂寞,耕硯不輟,鍥而不捨,才達到今天爐火純青的境地,可謂天道酬勤也。
李鐸是當今書壇大家,藝術上的成就有聞共睹,但他沒有忘記追求藝術之真諦。他堅持雙百方針,到部隊大書揚我軍威之內容,激勵官兵鬥志;到農村謳歌黨的政策,啟發農民發家致富奔小康;到廠礦頌揚主人翁精神,鼓勵工人科技領先創效益。值得稱道的是,在率團出國進行國際書法交流中,在原則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不辱使命,維護了祖國的尊嚴。
儘管名聞遐邇,但李鐸先生從未忘本,他出生在解放前一個貧寒的家庭,飽嘗了舊社會的饑苦。上中學是鄉親們用生命糧贊助和靠借地主家的穀子求學,學費交不齊便準備給老師挑水,來換取學習的機會。正因如此,今天他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生活上底標準,我多次見到他與夫人在創作室泡一包方便麵或熱熱剩飯就算一頓午餐。偶爾師生聚餐,也決不浪費一米一菜。他對人民群眾和鄉親卻非常大方,慷慨解囊相助,救助失學兒童,支援災區,他都捐獻了大量的衣物、錢財和作品,它的藝德風範在家鄉傳為佳話。
在李先生步入古稀之年時,一本研究和介紹他的《李鐸和他的藝術》的文集出版了,這是一件令人翹望和喜慶的事。瀏覽書稿,深感內容豐富、詳實,涉及書法大師及各方人士對他的藝術評價、藝術追求、人生足跡、師生之情等,從多角度展示了他的藝術風采與生活側面,構成了一道藝術與人生的亮麗風景線。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學習研究價值,給人啟發。先睹為快,茲以為序,聊表心儀。
(作者:苗培紅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大校軍銜,2000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