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著名書法家李鐸談書法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5日 16:1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書法是我國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數千年來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是繼續傳承和發揚光大。書法是我們56個民族賴以繁衍、聯絡、溝通的紐帶,中華民族這麼團結,文字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其實,文藝也是一種綜合國力和戰鬥力的體現,是民族精神的最好體現。

       藝林奇葩 常開不敗

       不斷有人問我,書法會不會斷根?尤其是電腦技術的發展,使許多人都不會用筆寫字了。我説:這種擔心大可不必,書法作為中華民族藝林中的奇葩,必將伴著祖國各項事業的發展而蓬勃發展。搞書法的畢竟是少數,這倒是個事實,不光現在是少數,歷史上任何一個階段都是少數,現在書法搞得熱火朝天,形勢非常好,但是對比13億人口,搞書法的還是少數。不要因為它是少數,就擔心書法不會傳承下去,不會發揚下去。很多人雖然不懂書法藝術,但書法卻深入民心。一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張貼用書法形式寫成的春聯,家家戶戶不見得都懂得書法,但是非要用書法的形式表達出來,認為是個喜事,説明人民群眾對書法極有感情。

       當今書法事業蓬勃發展,各級書法家協會、書法團體,對於傳承和推動書法藝術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不僅是現在起作用,將來還會起作用。文字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書法的發生和發展,只要文字不滅,書法這門藝術是不會磨滅的。古代書法家要想集會或組織個筆會,把幾十個人從不同的地方聚到一起來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車船人馬的要幾個月才能到一起。大家通過聚會留下一些墨跡,還必須幾個月以後才能傳播開去。而現在,上網幾秒鐘全國都能知道,當場寫畫,馬上會通過信號傳輸公之於眾。這種現代化、高速的信息技術極大地推廣了書法藝術,我們不會發愁無法傳播了。但是又帶來另外一個問題,需要當代人克服浮躁深入其中,對書法進行有力地指導,才能使這個事業真正向廣度、深度發展。只聽其自然那可不行,必須加強組織的力度,所以我們要搞書法家協會、搞書法組織,要搞書法展覽、搞講座、搞交流等等,這些積極的因素大大推動了書法的發展。

       正本清源  臨立變創

       在推動書法事業向前進的過程中,我們怎麼做才能更有力呢?我認為路線是很重要的,要走繼承和發展之路,這恐怕是唯一正確的道路。我們要大力提倡繼承和發展,要反復地、明確地強調,在繼承的基礎上講發展,在發展的前提下講繼承。繼承和發展具體怎麼操作,就要記住四個字:“臨、立、變、創”。“臨”和“立”是個大的階段,“變”和“創”也是一個大的階段。“臨”是師法于古代碑帖,求形神俱象;“立”是得到碑帖範本的神韻為己所用,奠定書法的根基;“變”是要多看多讀多聽,廣泛吸取眾家之長,不囿成規,漸具自家風貌;“創”是要融會貫通,取精用宏,寓學養于點畫之中,得風神于筆墨之外,自開一格,卓然成家。這是我總結出的學書道理,也是古往今來眾多書法家成功的規律。

       通過學習臨摹別人的東西使自己書寫得法,立得住。如果沒有臨摹,或者説是沒有認真臨,實際寫的還是自己的自由體,是立不住的。一些人寫了好幾年總是不進步,實際他是沒有認真臨過好東西,甚至沒有臨摹,拿起筆來就是自由體,寫鋼筆字、鉛筆字是什麼樣,拿起毛筆來還照樣是什麼樣,這不是書法。書法是書中有法,這是書法最根本的道理。我們平時寫字,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是不講法的,認識就行,有些人寫字別人還不認識。這種自由體就像是一條毒蛇,纏住你的手揮之不去,要想使書寫有法度,看上去有美感,就要按照古人留下的精品認真地進行臨摹,對照一本帖深入地臨摹,在寫的過程中還要加強“悟”和“記”的能力。只有這樣,寫字過程中才會慢慢去掉自由體,寫出來的字受看,被人們喜歡。這只是第一個階段,光臨別人的東西還是沒有出息的,還要進入第二個階段,就是要有變化,由真臨改為意臨,既有帖上的東西,又有自己的東西,還有通過讀帖雜糅進來的東西,這樣就可能出現一種新的面貌,也就是創新,寫久了以後形成一種“體”。

       歷史上真草隸篆已經定型,我們在書寫風格上進行變化創新就行,哪怕是微小的變化並有特點,就是一種創新。那種故意以狂怪和醜陋作為創新特點的書寫,我是不敢茍同的。隨意一揮、不動腦子、不用力氣,這種風氣對年輕人甚至是一部分中老年人都是衝擊,這不是個好現象。這需要我們的書法組織、書法老師正確地引導,首先自己要走“臨、立、變、創”的繼承發展之路,才能引導公眾和學生走這個路子。

       書法風格講究用筆,字的好壞要看有沒有正確的用筆動作。比如有些人寫草書,不是像張旭、懷素那樣筆畫裏軟中有硬,有那種將鋼絲化為繞指柔的感覺,而是像畫麵條,沒有骨力,像秋蛇挂樹,在紙上亂爬,互相纏繞,沒有章法,沒有美感,也就不雅。書法風格可以有不同,有遒勁雄強的,有淡雅安靜的,但是都要貫注一種雅韻,猶如落紙雲煙。我在《論書斷語》中寫過這樣兩段話,就是想説明掌握書法之法並非易事:“高低雅俗,乃鑒賞書藝之大要。近觀時書,流行一體,多以變態面目出現,結字扭曲,支離光怪,施筆草率,點畫狼藉,背離法度,放蕩不羈。因上手快,極易見效,便趨之若鶩。從者頗眾,略觀其形,大有千篇一律之勢,掩上名款,則眾人一面,如出一轍。為書之事,重在投入,貴在個性,猶貴求精。若以省時少力而希圖成器者,未之有也。”“書貴文氣、雅氣、靜氣。古人作書多清純靜穆,韻足可觀。而狂怪野躁者,則俗不可耐。唯正本清源,才能共步書壇清明之域。”

       學書之道惟勤與悟

       我很小就開始練習書法,十幾歲當兵,今年是我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工作50週年,也是建館50週年,同時是我從事書法藝術70週年。記得當年在部隊,我經常在小鐵桶裏裝上石灰,摻上水,用個刷子見墻就寫,部隊上一些需要書寫的任務也都交給我完成,無形中使我得到了充分鍛鍊,為我今後寫大字不怯場打下了基礎。1953年我到河南信陽步兵學校學習,一有機會就到信陽城裏的一個舊書店裏翻看字帖,雖然七八本帖都被翻得不成樣子了,但每次去我都看一看。店裏的墻上還貼著一張沒有頭尾的書法拓片,這張拓片像是王羲之的墨跡,我非常喜歡,拿著小本逐個字地照著寫。去的次數多了,店裏的一個老同志都認識我了,看我那麼喜歡,就把拓片送給了我,我如獲至寶,又買了王羲之的《聖教序》和《蘭亭序》,拿回去後我就對照這張紙認真地寫。

       1959年我來到北京,簡直進入了書法的海洋,到處都是名家題的牌匾,故宮博物院裏有許多古代書法碑帖,這些都讓我如醉如癡。故宮裏面郭沫若題的字,讓我感到了書法端穩、灑脫的氣韻,感到特別有力度,我就下決心學郭沫若的書體。於是到處找郭沫若的書法,從報紙上剪報、買郭體字帖、到榮寶齋借郭沫若的真跡,拿回來反復臨摹。臨摹了好幾年,當時我寫的郭體字可以亂真。這是我由“臨”到“立”的過程,學一種字體就要學透它並記住它。後來我意識到學郭體固然好,但總跟在人家後面走也不是辦法,學習畢竟是過程、是手段,不是目的,我通過學習郭體來改造自己的自由體,要想使書法能夠立得住,形成氣候,還要進行“變”和“創”。後來我加入了王羲之行書以及蘇、黃、米、蔡各體,甩開郭體,進入到第二階段,用魏碑和隸書的筆意加入到行書裏去,使書法更蒼勁、古拙。其中有一段時間,由於一直不練習郭體了,而新的書風還沒有完善創立,因此寫得很糟糕,心裏很苦惱,一些朋友、甚至家裏人都勸我還是寫郭體吧。但是我想還是得改變,寫一輩子郭體是不行的,學人家是必須的,但學書法的最高境界還是要寫出自己的風格。我的認識是:“學書之路,本乎於心,心之所向,手必趨之,且趨且變,當何快哉!”現在有人向我學習書法,我也是通過自己的體會告誡他們,要變要創。這裡面也沒有什麼捷徑,有八個字是要記住的:一曰興趣,此學書之動力也;二曰勤奮,此學書之保障也;三曰悟性,此學書之羽翼也;四曰路徑,此學書之方向也。四者相輔相成。古今大家,概莫能外。

       我希望現在的書法家要寫高雅的東西,把自己的心寫進去,寫出自己的特色。把握“臨、立、變、創”的關係,“臨”要貫穿始終,老師就是帖上,悟進去後,就可以與帖對話,那上面有真東西。初學者要抱住一本帖反反復復地臨,不要朝秦暮楚。學習書法是費時費力的一件事情,往往是費力不討好,字寫上十年八年的也不一定會怎麼樣。大家學習書法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真正深入下去,踏踏實實地學習一定會有收穫。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學書之道,惟勤與悟。勤能補拙,悟則生靈,此學書之妙途也。”以此與大家共勉。

(作者:李鐸)

熱詞:

  • 李鐸
  • 藝術家
  • 書法家
  •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