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藝術家夢中的“藝術”(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5日 0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祖佑的藝術之家

  1990年4月28日,李祖佑在軍事博物館舉辦了奇石藝術展,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舉辦的首次個人奇石藝術展。奇石’珍品首次登上了大雅之堂”,那一天的《人民日報》這樣報道。追憶當初的盛況,李祖佑至今仍有豪邁寫在臉上:“我是第一個將奇石作為藝術品推向藝術殿堂的人,奇石走進了國家一級博物館。”李祖佑説,當時來參觀的人數高達十幾萬人,參與報道的主流媒體有28家,英國《泰晤士報》稱這次奇石藝術展“喚醒了中國的石文化”,日本《富士日報》則稱其“開創了文藝新途徑”。

  李祖佑將奇石分為造型石、畫面石、文字石、礦物石晶體等種類,並將奇石與書畫藝術結合在一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進行展示。李祖佑認為,奇石是天人合一的結晶,所謂“天賦奇石,人賦妙意”,賞石需要的是悟性,“玩石頭是最自由的”。李祖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柳州一奇石愛好者,在市場上發現了一枚文字石,上書一“官”字,於是如獲至寶,欣然買下。然而,回家後,卻發現這“官”字上的一點是染上的。他非常氣憤,拿著石頭到市場要求退貨。這場景被一位旁觀者看在眼裏,立馬掏錢解了圍。後來,這個人將石頭命名為《差一點為官》,詼諧、幽默,又寄寓著深意。有文化、有新意,賞石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事,你有多深,石有多深。

  奇石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的門類,更是奧秘無窮、難以言喻的藝術品。在奇石展出的過程中最令李祖佑感動的是,他的石頭得到了眾多藝術家的高度認同與讚賞。展覽期間,李鐸、吳作人、吳冠中、啟功等著名藝術家都來到了軍博進行參觀,“藝術家們對奇石有著特別的審美敏感,參觀之後,他們都非常激動,紛紛以書畫留念的形式,表達自己初識奇石的興奮之情”。當時的中國畫院院長邵宇觀後主動要求題詞留念,“當時我沒有什麼準備,沒有大筆大紙,有人建議他回去再寫。他説,‘不行,回去情緒就不對了。不要緊,寫字不怕拼’,就把兩張紙拼在一起,給我留下了‘自然造化天鑄成’的評語”。已故著名導演淩子風,看罷石展,在展廳裏揮筆寫道:“天造也,祖佑先生真藝術家也。”李祖佑謙遜地對淩子風説:“我是搞自然科學的,不敢稱藝術家。”淩子風説:“不,你的奇石藝術滿足了我夢寐以求卻又説不出口的一種藝術形式。”無獨有偶,著名畫家吳作人先生也説,“這些奇石仿佛是我在夢裏見過的。”書法家譚右銘留下了這樣的題詞:“中國首次奇石展覽是收藏者李祖佑同志三十餘年辛勤積累的結晶。展品千奇百怪、鬼斧神工,藝術感染力遠非能工巧匠所能及,天工造化,嘆為觀止。”這些最懂藝術的人對奇石藝術的高度肯定,讓李祖佑深感欣慰。

  究竟什麼是奇石藝術?李祖佑收藏的一百餘幅藝術家們觀看了奇石展後留下的感悟與題詞似乎告訴了我們答案。奇石,不僅是稀少罕見、有觀賞性的石頭,更是一門藝術,一種天人合一的藝術,一種能引起人感悟與共鳴,又常常難於言喻的、奧秘無窮的藝術。書法家王一賓先生有詩一首:“奇石藏鐘秀,天工造化成。心有靈犀者,一點藝無窮。”令李祖佑頗為會心,李祖佑將它裱挂在自家墻上,這裡面也能體現出他對奇石藝術的理解。

熱詞:

  • 奇石
  • 藝術感染力
  • 藝術形式
  • 夢中
  • 泰晤士報
  • 人民日報
  • 淩子風
  • 差一點為官
  • 富士日報
  • 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