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李鐸書前後出師表》序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5日 16:1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鐸,號青槐,1930年4月出生於湖南醴陵。他自幼喜愛書法,勤於耕耘,力求進取。蘇東坡雲:“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這段名言一向被認為只是勉勵人們在書法上勤學苦練的格言,其實這段話,對各項工作和學習都有普遍意義。一切藝術,如真經過刻苦用功,深思熟慮,無不各有其特殊境界出現。我對這個道理的認識,是從我的朋友李鐸同志學習書法過程中得到顯著的證明的。李鐸同志五歲即發蒙讀私塾,在鄉間一位老教師的熏陶下,愛上了書法藝術,但因家境不濟,中途輟學。他年輕時投身了革命,在艱苦緊張的軍旅生活中,不僅沒有機會接觸古碑古帖,連正規的練字時間都不易得。我聽他説:“進城之初看到郭沫若同志的字,感到新穎可喜,就刻苦地臨習。”我覺得他學得果然十分相似,這在20年前見過他的書法的人,都會有這樣深刻的印象。“文革”後,見到他的字突然變了。所謂“變”,就是不像“郭沫若體”了。這在我們學習書法具有一些經驗體會的人中都知道,要脫出積久而成的習慣,是非有大勇不成的。而脫落舊習,只有兩條辦法:一是臨古帖,學習古代某一體,二是學一位今人。實際這兩者相通,都是用另一體替換已有的一體。看起李鐸同志這時的字,我竟找不著他是用哪一體來換舊有一體的。

       漸後,得知他博搜碑帖,什麼都看,我雖然沒見他具體怎麼去臨習,但從他的字跡中見到他“志之所向”,看到他有想學晉人唐人處,有想學宋人處,有想學明人處。例如:晉之二王、唐之顏褚、宋之蘇黃米蔡、明末清初人王鐸、傅山的行草書,無疑他必然琢磨玩味過。有時他以隸魏筆意入行,獨具風格。但絕對無法説出他哪些筆法是專學哪個人的,只看他用筆不拘束,結字求緊密,行氣要連貫,章法則是在左伸右縮間取得行距的平衡。足見他是在一向放膽落筆中漸疏漸密的。回過頭來,平心而論,前一段學“郭”體,未嘗沒有鼓舞氣勢的好處。

       從前人論學書法,都主張先能入,後能出,但這“入出”之間,能保持自己的根本性格,而不致有所偏頗,那便可稱豪傑之士了。這次看到李鐸同志寫的《前後出師表》等廠卷正是如此。他在精神飽滿、揮灑自如中,並沒有毫無理由、不合邏輯的扭泥和行繞,在我們這些曾經對面探討過書法藝術的朋友間親眼看到他的書法發展過程的人,欣喜欽佩的心情,是不言可喻的。

       讀者對文學藝術作品,閱讀欣賞,當然不只是專門看看作品的表面現象,誰都願意更深一步探索作者的意圖和創作的經驗等等,我在這裡拉拉雜雜寫了許多未必中肯的介紹,是想把個人的感受向讀者談出,以供讀者看他這冊作品時,理解他創作的甘苦而有所啟發。這個意圖恐怕也正是作者發表這作品的目的,也是出版者把它付印的目的吧!

       我還有不能不談的一件事,即是李鐸同志不但書法功底好,還擅長作古典體的詩詞。從前有什麼“筆會”、“祝賀”之類的活動,他常臨時起草一首韻語,虛心地和在場的同志商榷。近幾年來,我讀他許多詩作,用舊術語説,都極其“有詩才”,既“無失律”,又有意蘊。在這冊書法作品的冊後談作詩,未免有些離了題,但談談這件事,也是從旁更加證明李鐸同志用功的勤懇,也證明了墨池筆冢的精神,是不僅在書法一個方面有效的。

(作者:啟功  1986年12月20日)

熱詞:

  • 李鐸
  • 藝術家
  • 書法家
  •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