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肌理入畫 意趣盎然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8日 11:0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賀建國在繪畫方面有一種韌性,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性。早在上大學期間的繪畫基礎課上,開始畫的不滿意時,一般同學往往換紙再畫,而他卻不然。哪怕是大改,甚至難以改好的畫,他也會耐著十分的性子,哪怕用幾倍的功夫,也要改好。儘管紙被磨的一塌糊塗,其結果總是能達到“效果滿意”的目的。對此,他卻非常得意。憑著這股韌勁,畢業後在天津美院任教期間在他鍾愛的水彩世界中創出了與眾不同的蹊徑——研究、探索、實踐,使水彩畫昇華到一種更美、更幻、更高的境界。

 

       一次在皖南的山村寫生,發現流動的河水,乾淨得連一米以下的石子也看的清清楚楚,遊鴨擺動的紅蹼也歷歷在目。他觸景生情,決心要把這清澈的水的審美感受充分表達出來。於是,在他創作的《鄉情》這幅水彩畫時,又做了韌性的努力。為了再現那清澈透明的視覺效果,他用了多種辦法去表現,但覺得用什麼顏色都“灰”,都不理想。他翻閱了許多資料,綜合了畫倒影、波紋、反光以及水下透視、折射的表現原理一點一點地精雕細刻,但數畫其稿,都不理想,因為過分的寫實處理常常會失去繪畫的韻味,仍鑽研不上。為此他又作了多種有別於常規的實驗。一次作畫時,突然發現一些顯眼的色彩斑塊在紙上出現了,這本來是由於紙面的粗糙、塗抹不勻、顏色沉澱造成的,看起來還有些“臟”,他憑著長期的色彩經驗,經過細心調整,使水面上明亮的石塊與水下的色彩形成反差。頓時那些點、塊竟然轉化為水下砂礫的影像了,反而使水面顯得更加透明。這一發現令他興奮不已。

 

       也正是從這種潛心探索、細心觀察、不斷實踐中,他從偶然發現到主動運用肌理入畫,使水彩産生了自然天成、意趣盎然的效果,他的作品也由此而增添了幾分妙趣、幾分神奇,充滿著夢幻般的詩情畫意。

 

       肌理,是自然界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為人的肌膚的表面紋理、虎豹的斑紋、織物的脈絡、木質的年輪等,它是種類繁多又有規律可循的一種紋理。經過畫家“點石成金”的把握和運用,就可成為表現藝術效果的一種特殊語言。

 

       一次他在野外寫生,突然陣風襲來,一塊塑薄膜落在未幹的畫面上。他怕污染了畫面,急忙把塑料薄膜扯開,卻意外地發現畫面上出現了不尋常的效果:畫紙上被沾出的點點斑跡酷似遠山上那些隱約可見的叢叢林木,虛虛實實、渾然有致。他驚喜地認為:”真是妙極了!”從這偶然的”事故“中得到了啟發。從此他對這種”肌理“效果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致如癡如醉地研究它們,如對印法、沉澱法、撒鹽法、涂蠟法……等等。並把這些肌理效果運用在畫面上的某些部位,使畫面的審美趣味更加提高。

 

       處處留心皆學問,大自然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教科書。一次在河邊散步,他也留意于苔痕纍纍、雜色班駁的巨石。他認真地觀察那些層層疊疊的新舊苔蘚所呈現出的各種綠色的系列變化:有的像雲,有的像花,有的又像敦煌壁畫裏的圖案……苔色和石紋的變化交織在一起,色彩十分豐富,又是那麼和諧,就像一幅精心設計的”色彩構成“。他感悟到,那巨石上扭曲的紋路記錄著地殼生成和變動時的劇烈和悲壯;那崎嶇不平的表面銘刻著風蝕水浸的滄桑歲月;那層層的苔跡陳述著一幕幕的春華秋實,一次次的酷暑寒冬,……那附著在石壁上的茸茸綠苔,正是以頑強和韌性為本,才生生不息——就是這些班駁的肌理,凝聚了大自然節奏的變幻,默默吟唱著無言的歌……。自然肌理是顯示物體表象特徵的一種特殊存在方式,它很早就為中外畫家所關注。但是怎樣使其轉化為藝術語言,其實是一極其古老而又現代的畫題。因而他查閱了中外一些畫家運用肌理的有關文獻。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三傑之一的列奧多達芬奇在他的畫論中提醒人們:“時時駐足凝視污墻、火焰余燼、雲彩、污泥以及諸如此類的事物,于你並不困難,只要思索得當,你確能收穫奇妙的思想。思想一被刺激,所有種種新發明;比如人獸戰爭的場面,各種風景構圖,以及妖魔鬼怪之類的駭人事物。這都是因為思想受到朦朧事物的刺激,而能有所發明……”(引自《西方畫論輯要》P122)

 

       有趣的是,在此之前,中國畫論上也有類似的記載。宋人畫論中宋迪有雲:”畫當得天趣為妙,先當求一敗墻,張絹素訖,倚之敗墻之上,朝夕觀之,既久,絹素見坡墻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思,高者為山,下者為水,坎者為谷,缺者為澗,顯者為近、晦者為遠;神領意造,恍然見人禽草木飛動往來之象,了然在目;則隨意命筆,默以神會,自然景皆天成,不類人為,是謂“活筆”。把這種觀察、神會之筆稱為“活筆”。清代沈宗騫在其所著《芥舟學畫?》中説:“有論張素?于敗壁,觀壁上班駁映出見?素,隱若山水林木;高石密以意會之,刀以土筆約定,補取勢之活法也。”也對此法給以推介。

 

       這些轉化為藝術語言的話題,説明畫者在形象審美活動中,其自身經驗一旦被某種視覺信號所激活,想象力就可以發揮不可低估的能動作用。這種能動作用是藝術能以簡約的形式再現和表現複雜的客觀世界産生“一以當十”的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吧!

 

       長期以來,中外藝術家利用肌理增強了藝術的表現力,提高了藝術的審美作用。由於它的多變性、模糊性、豐富性、細微性等往往使得作者難以用傳統習慣的造型方法把握和運用。在藝術實踐中它雖為許多畫家所關注、體察和運用,大都處於局部或偶然的一種感性認識階段,在理論的系統研究也待深化。

 

       賀建國經過十幾年對肌理的認識和研究,在數以百計繪畫上的大量探索和實踐,有了很多體會。他認為:首先應該把肌理作為繪畫藝術的造型語言,它應和繪畫中的點、線、面,明暗和色彩一樣,起到描繪揭示事物本質、滿足人們審美要求、表達作者的情感作用。

 

       他分析肌理,認為它存在於物體的某種“面”上,是通過面來展現的。他不是一般的面,而是一種從二維平面的角度對事物宏觀形態的總體觀視,這與繪畫作品的二維特徵更為接近。

 

       他説:當人們用放大鏡觀察一片樹葉的時候,樹葉的葉脈組織紋路呈現出肌理;當人們從遠處觀察樹林時,根本看不清一片片樹葉的具體形狀,只能籠統地觀察到各種不同樹種由闊葉、針葉、對生、互生等不同生長狀態所構成的各種肌理狀態;當人們觀看遠山坡上的山石或森林植被時,一棵棵樹,一塊塊石山輪廓模糊到不能一一分辨的時候,植被和山崖的斷面回體現出不同的肌理;當人們從宇宙空間來考察地球,所看到的是山脈、平原、湖泊、海洋所形成的不同肌理……。繪畫的圖形無大小,現實中大的東西可以縮小,小的東西也可以放大,大與小是靠人們恒常記憶來理解的。

 

       肌理是由不同的色彩對比體現出來的,但同一肌理可以調換不同的色彩,並不從屬於色彩的特定範疇。肌理有時以線狀的形式構成(局部或整體),鑲嵌畫實際上是用不同物質材料製作但也不同於以描繪物體視象邊緣線的造型方式,而側重於平面組合的一種總體效果,將不同樣態的肌理單元並置起來,利用感覺上的差別顯示不同的形狀結構,是拼貼、鑲嵌藝術所常用的表現手法。鑲嵌畫實際上是用不同物質材料製作出來的肌理構成。

 

       他還認為;強調肌理的造型價值,是因為它有其它繪畫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在人的視覺形象認知過程中,點、線、面、形體、色彩、肌理都是畫家通過大腦神經系統的記憶、思維、想象、整和變形作用互為補充的。

 

       他在總結肌理的具體作用時説“在具像表現中,可再現物體豐富多變的視覺特徵,以致能達到細緻入微的程度,具有意想不到的造型效果;在抽象表現中,以新奇、自然的天機妙趣、節奏變換與難以言狀的內心世界的追求契合,成為一種感情寄託符號。

 

       他創作的《初雪》是一幅描繪冬日剛剛降臨,溪水還清澈、老樹仍然伸展著細枝的一場雪景。那岸邊及露出水面的岩石都籠罩在一層茸茸的白雪之中,水的晶瑩、雪的潔白和老乾枯枝的樹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那些映襯主體的樹則以細密、淡雅而朦朧的影象充實了畫面,整幅作品顯得層次鮮明而不單薄,氣氛清冷而不蕭索,給人以清爽而又生意盎然的感受。畫中的老幹蒼枝、細條碎影的層次、表現出生命運動的節奏,是作者運用肌理的造型手段完成的一幅佳作。

 

       《山丘》(此畫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描繪了形態各異的山丘、千岩競秀的盛大場面。它們各自袒露出堅硬的實體,都身披蒙茸、飽經滄桑、氣勢磅薄,似在奔突。而它們那些原有的斑斕色彩又都隱在雲蒸露浴中了。畫面威武而幽深,像是一首波瀾壯闊、節奏鮮明又氣勢恢宏的樂章。此畫山丘上參差多變的溝痕、丘背上負載的似樹叢、似茅草、似雲絮、似花斑的蒙茸,是運用肌理變化完成的。它與中國畫皴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效果像自然天成,真實地表現了這雄渾的場面。

 

       《大地無聲》是以連綿起伏的黛色山巒為背景,以一望無際乾涸斷裂的沙岩為主體,呈現出大自然慘遭蹂躪、河流日益乾枯的景象。那橫七豎八的沙層,像是大地在哀鳴,隱含著一種強烈的悲慼感情,這也是畫家通過它們發出沉重的嘆息。這種乾涸斷裂沙岩、不規則的分佈全然是運用肌理手法繪製出來的。那層層沙岩的疊加、重復,給人以遞進式的心理衝擊,這種展現滲透著濃烈的感慨。可見,繪畫中運用肌理創作的意境同樣是深邃的。賀建國的肌理入畫,不僅從理論高度給予了闡釋,在實踐中也不斷探索著表現規律、把握要領,以致達到某種隨心所欲的程度。

 

       他認為:水彩畫由於以水為調色媒介,具有流動性和多變性的特點,色和紙的作用、色與色的作用、色與水的作用等都能衍生出形形色色的視覺肌理形態,它有著廣闊的開拓空間。如果畫家們能從藝術語言的高度探求和發掘其內在的潛力,是大有可為的,它定將成為拓展水彩畫表現手段的一個新的生長點。藝無止境,藝術的永恒魅力其實就在於不斷創造新的審美空間以體現不同時代的精神風貌和人們不斷變化著的審美要求。

 

       (劉樹杞:天津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理論家)

 

 

熱詞:

  • 國畫家
  • 賀建國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搜索更多國畫家 賀建國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