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紀連彬:心象幻化筆墨間(四)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31日 13:5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繪畫在當代的最大難題當數人物畫,人物畫在當代的最大難題當數人在現實世界與筆墨世界中存在狀態的統一性。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著名人物畫家紀連彬以自身的繪畫藝術實踐,用孜孜以求的態度去尋找嶄新的藝術形式,憑藉其獨特的繪畫語言、精妙的筆墨技巧,創造新的中國畫風格,深刻的精神內涵和獨立的審美價值而一躍成為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壇的中堅力量。

      用發展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

      多年以來,紀連彬一直對自己的繪畫語言精益求精,進行著不懈的探索和嘗試,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探索。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當時的“85思潮”對紀連彬這一代人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年輕的紀連彬意氣風發,時刻關注分析當時藝術潮流的發展,以及美術界涌現出的新風尚,也在不同的階段受到時風的影響,跟著流行走。這些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藝術認識的提高,紀連彬漸漸意識到:“流行色”一直在演變,一波接一波,如果繼續跟風,那肯定“死”定了。如何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藝術道路,紀連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藝術實踐的基礎上,紀連彬指出:“新水墨畫不單是材料與語言技法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水墨觀念,藝術觀念的改變。中國畫的困境正是由於畫家自身的困惑,對傳統而言不是否定而是超越。新水墨畫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將變成傳統的一部分,現代中國畫或水墨畫的繼承性要以它全新的形象加以創造性的闡釋。時代的召喚,你別無選擇的前行。”

      繼而紀連彬大膽提出:“水墨畫只是媒介而非規範的藝術,水墨的語言充滿悟性與靈性的。水墨的精神即是人格的精神。水墨是幻化的藝術,在水與墨的交融中聚散分合,變化中産生形象,幻化的筆墨充滿了偶然性的氣韻,帶來創造的快感。幻化的自然正是我心象的幻化一部分,幻化是對新生命形象意蘊的闡釋,它引導我們發現未知。”

      而紀連彬的作品中鮮明體現出人在自然中的狀態,人與自然的和諧,夢幻與現實的衝突,生命的祥和,崇高與力量。線造型是中國藝術的手段和特徵。紀連彬的創作以線來完成畫面造型,用線捆紮物象營造意蘊,構成視覺的張力與精神性。他説:“人物是一座山、一棵樹、一朵雲。人物與空間相融一體,從複雜到單純,從無序到有序的組合構成。線的力度,筆與墨、光與色、虛與實、松與散,感覺的深化,內在的結構,組成整體的團塊,不講究線的科學性,而求線的表情和心象表現性的直白。正是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石刻藝術、民間藝術中的純樸天然的線,其生命朝氣在啟迪我。”

      當下中國畫壇令人眼花繚亂,紀連彬指出:“沒有哪個時代像20世紀末的中國畫帶有強烈的實踐性。對祖先、時代、自我的認識,反思與發現,回顧與前瞻,探求新的領域,是每個國畫家的使命。我們大多從學院的課堂上學會標準筆墨樣式,或以矯情來迎合商品市場的趣味。從神聖的殿堂落入世俗的消費文化中,變成旅遊區工藝品店的‘貨物’,或居家墻上的擺設,這是它的悲劇。”

      針對當代中國繪畫如何發展問題,紀連彬表示: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必鬚根植于當下的現實。如今的現代人已經很難回到古人對“境界”的要求,加上當下藝術表達形式上的漸變,要追求古人崇尚的那種安寧境界已不現實。既然現代生活變了,人們的審美需求也變了,作為藝術的要求也應該隨之變化。所以,當代中國繪畫應該用發展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對傳統而言,不是否定而是超越。

      在現實與理想中行走的紀連彬,將藝術創作視為生命,把對真善美的追尋變成一種使命,我們相信在今後創作,生活中,他將會創造新的輝煌。他的藝術道路將會走向更高更遠。

      1960年11月2日生於哈爾濱市。1978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係,1982年畢業。1989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結業。曾任黑龍江省畫院副院長、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人大常委。現任中國國家畫院專職畫家、院藝術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青聯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