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紀連彬:心象幻化筆墨間(一)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31日 13:3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繪畫在當代的最大難題當數人物畫,人物畫在當代的最大難題當數人在現實世界與筆墨世界中存在狀態的統一性。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著名人物畫家紀連彬以自身的繪畫藝術實踐,用孜孜以求的態度去尋找嶄新的藝術形式,憑藉其獨特的繪畫語言、精妙的筆墨技巧,創造新的中國畫風格,深刻的精神內涵和獨立的審美價值而一躍成為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壇的中堅力量。

      眼中的西藏與心中的西藏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黑龍江人,為什麼捨近求遠跑到萬里之外畫西藏呢?面對人們的疑惑,只有紀連彬知道,這是一個藝術家在創作道路上所尋求的突變。

      1989年,紀連彬開始第一次和西藏接觸。從那時起,他就與這片雪域高原結下了不解之緣。紀連彬説:“雪域高原的人和自然,對我的震撼很大,以前也看到別人的西藏作品但感受並沒有這麼強烈。我的創作一直沒有找到突破口,但我站在高原,身心體驗西藏的時候,突然喚起了我身體裏埋藏已久的激情,高原上人和自然的關係正是長期以來我所渴望表達的一種感動。”

      1996年,紀連彬正式開始了代表作《祥雲》系列的創作,紀連彬説:“祥雲就是這塊凈土。祥雲升起,能體現出生命的神聖,籠罩著吉祥,體現生命的朝氣,充滿生命的祈福。”

      紀連彬筆下的西藏和別人畫的都不一樣,他不是畫風情畫,也不畫宗教題材,其創作主體是人。在他看來,人是最值得表現和讚頌的。紀連彬説:“很多人畫西藏,大多是用旅遊者的角度去審視西藏的自然與人文外在的表象,我所關注的是西藏民族對宗教那種割捨不了的虔誠,因為有宗教的神聖和民族精神的純凈性,才使西藏成為自然純凈的靈光之地和神秘的聖土。”

      在紀連彬的一系列西藏作品中,表述的就是這樣一種自我內心的真實體驗。在創作技法上,也服從於這種感受。比如紀連彬畫一個藏民側身佇立雲端,虔誠的祈禱,背景的處理非常單純,飄忽不定的自然景色與人物情節,構成了想象中的空間,他覺得這樣似乎更能貼近西藏高原的神秘內涵。

      紀連彬曾經三次到西藏,聖潔的雪山、藍天、白雲,純樸的民風,宗教的虔誠,還有藏民堅苦環境中生命樂觀,都讓他深深感動。在這樣的瞬間,紀連彬感到畫家的能力如果只局限在墨氣、色彩的張揚中是不夠的,他把山光、雲影、人物、生靈等等幻化成一種理念,一種富有象徵意味寓意的精神指向的藝術語言,一種傳遞情感而不依符客觀真實的形象延伸,體現出生命力和自然的和諧,現實與理想家園“天人合一”中國境界。

      紀連彬的幻化語言展示了心象的變幻與博大,他説:“幻化是心靈的自由,幻化的現實與現實的幻化是我內心的感知,想象與意向的綜合,是心靈的造境過程,是感情和生命意蘊的表述,是對現實的變化、異化,是量對質的轉換。它是産生多變性、多視角衝破空間與物象的局限而達到的一種自由方式,是一種語言、媒體、樣式,是理念與非理性的雙重置用。它是一種自我表達,自然的聲音與我的心靈的回聲共振,激發新的創造性的想象。它是空間與空間的對抗到分離,融合到和諧,是物象從局限到心象的無限昇華,是心象色彩、多維空間、‘易貌分形’的變化組合。”

      色彩響亮,強烈對比,這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紀連彬的創作符號了。紀連彬的畫展現的是現代人眼中的西藏。更是他心中聖地。他的作品運用絢爛奪目的色彩來表現西藏,有非常強的視覺衝擊力。紀連彬認為“衝擊力”是一種視覺審美的滿足。他認為用單調的墨色不能完全表現出作品的內涵。色彩中最強烈的是黃色和藍色,這是一般畫家很少使用的顏色,而紀連彬大膽在作品中使用,令他的作品具有了張力。藍色能聯想到西藏天空的透明,黃色是對宗教的理解,他把紅黃藍黑白灰幾種色彩表情運用自如,使畫面呼吸跳躍。

      有許多人提出中國畫不需要這種“衝擊力”,中國畫應該是安靜的。但紀連彬的觀點與眾不同,他説,不管是中國畫還是其他畫種,都應該關注現代人的視覺要求。所謂視覺藝術給予人的就是視覺享受和視覺滿足。另外,以前的中國畫是在案頭的把玩,是文人書房的消遣。現在已變成空間展示的藝術,那麼就要考慮滿足人們的視覺需要。

      詩意的抒情,只需要真實表達自己的感情。我所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那就是對靈魂深處的凈化,對神秘的未知領域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