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四川非遺“青神竹編”的發展路:小竹子編出大産業

發佈時間:2013年01月07日 15:5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竹編帶動農民增收
  
     “竹子和清明上河圖”“竹子和開國大典”,這些似乎完全扯不上關係的事物通過一門竹編技藝聯絡了起來,普通的竹子由此變成價值不菲的藝術精品。在青神縣,選竹、砍竹、剔竹丫、鋸竹、刮青、齊口、開塊、啟篾、刮篾、蒸煮、染色、分絲、編織,經過一道道複雜的工序,青翠的慈竹在藝人的巧手中變成薄如蟬翼的竹篾,變成細如髮絲的竹絲,繼而變成竹藝術作品。
  
     記者在青神縣看到,當地翠竹蔥鬱,處處綠意盎然。竹編的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經過代代傳承,青神縣的竹編已經從最開始的生産、生活用具發展到如今有3000多個品種並且出口到海外,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記者了解到,“青神竹編”在生産性保護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竹編工藝品、生活用品、包裝禮盒、竹傢具等産品供不應求,尤其是竹編藝術珍品大量銷往國內外市場,年銷售額達2億元。青神縣也從2000年只有一個竹旅公司和10家作坊發展到現在擁有4家公司和100多家個體作坊,從業人員從2000年的200人發展到1000人,人均年收入上萬元。近10年來,青神縣共有2000多個農戶、5000多名農民從事竹編生産,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眉山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有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人均收入上萬元這個數字相當於為青神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了1000元。

     竹編進入大專課程
  
     小作坊的傳承畢竟有限,要將竹編做成産業,人才是關鍵。2011年,青神縣與成都藝術職業學院青神分部合作,開辦了“2+3”大專學歷班,以2年中專加3年大專的方式,培養“青神竹編”高級技師以及研發、設計和市場開發人才。
  
     與此同時,青神縣按照培訓規劃,每年在當地舉辦1000人次的竹編培訓班和200人次的竹編提高班,從而形成“青神竹編”梯形人才隊伍,擴大生産、豐富産品,有效而持久地傳承竹編技藝。
  
     手把手教學、以師帶徒的傳承模式也得到了很好的沿襲,竹編大師、省級傳承人陳雲華、殷超等從年輕人中選拔竹編藝術愛好者開課授藝,言傳身教。目前,他們在當地授徒已達2000多人。通過傳承人授徒,口手相傳,保證了“青神竹編”後繼有人。

     傳習所成非遺傳承主戰場
  
     四川省非遺項目總體保護情況如何?12月13日,在眉山市舉行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督查工作總結暨生産性保護工作交流會上,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通報了四川省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督查工作情況。據悉,這是四川省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的首次全面、系統、深入的督查。
  
     督查結果顯示,四川省120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84個存續狀況良好,佔比70%;32個情況一般,佔比26.7%;4個瀕危,佔比3.3%;無消亡。在全面檢查的511個省級非遺項目中,294個存續狀況良好,163個情況一般,54個瀕危。
  
     目前,四川省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7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05人,這些傳承人大部分認真進行非遺項目實施和資料整理,主動帶徒授藝,並常年堅持參與非遺保護宣傳活動。全省還命名了145個非遺展示基地或傳習所,成為非遺項目傳承發展的重要場所和載體。

熱詞:

  • 非遺
  • 青神竹編
  • 技藝
  • 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