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盤金絲毯瀕臨滅絕 手工藝人耗時兩年緊急搶救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11日 16:4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宮毯,即北京手工織毯,製作工藝考究,圖案豐富多彩,過去曾是皇宮專用御用品,所以又叫宮毯。2008年,“宮毯”技藝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2010年,國務院將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近日,記者來到宮毯技藝傳承人所在的北京市地毯五廠,採訪了第五代宮毯技藝傳承人王國英。

     王國英説,1985年她從地毯技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地毯五廠實習,1986年正式留在廠裏。近30年時間都在地毯五廠。王大姐如今是地毯五廠生産方面的負責人,也是市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師傅康玉生是國家級宮毯技藝傳承人。康師傅已79歲,雖然退休了,但還經常到廠裏指導工作。由於康師傅近日身體不便,未能接受採訪。

     宮毯給人四平八穩之感

     宮毯的織造技藝來自於宮中,清朝敗落,這些手工藝者為了謀生便開始在北京開地毯店。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月,公私合營成立了北京第一地毯廠。

     王國英大姐説,地毯最初的作用是保暖,所以這種技藝最早來自於新疆等高寒地區,在那裏天氣寒冷,毯子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防寒效果。“最早皇宮中有了地毯,就是來自高寒地區國家的進貢。慢慢地,皇家開始使用了,也學會了編織。”王大姐説,“其實在北京,我們很少看到百姓家裏使用地毯,一個是手工織造的地毯價格比較貴,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北京的氣候並沒有那麼冷。”

     據介紹,地毯的用料主要是羊毛,南方的一些地方編織地毯會用蠶絲,還有一些會用毛加絲的材料編織。而所謂的宮毯,材料基本相同,講究的在於它的圖案。宮毯圖案講究紋樣對稱,給人以四平八穩之感。
  
     王大姐説宮毯都是手工編織的。宮毯的編織大致需要前期設計圖稿,根據配線,然後在機器上“上經線”(垂直的線)。經線分為前後兩層,編織者用毛線在前後兩根經線上編織出八字扣,毛線留出一定長度割斷,反復這個編織過程。而編織工作完成之後,還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平”。王大姐稱這個步驟叫“平活”,就是用剪子把毯子錶面弄平,一些圖案邊緣的立體效果,也是通過這個步驟剪出來的。在地毯五廠的地毯都是手工編織的,手工編織比機織的好處就是更耐用。

     到故宮研究盤金絲毯織藝

     宮毯在流入民間之後,百姓在使用時也是有非常嚴格要求的,一些專屬的花色、圖案、用料,仍然是皇家專屬使用的,因此也導致一些精細的編織技藝很難廣泛流傳開來,比如,盤金絲毯的編制技術。由於盤金絲毯工藝複雜,用料昂貴,現已瀕臨滅絕。

     2003年在專家帶領下,北京地毯五廠成立了盤金絲毯搶救小組,王大姐和他的師傅就是小組成員。王大姐驕傲地説,“(研究恢復後的)第一塊兒盤金絲毯就是我織出來的。”

     據王大姐介紹,盤金絲毯屬於清朝官坊毯品種之一,專供皇宮使用。多出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工匠之手。他們善於用絲線編織出密度很高的地毯,而且還用金銀線與絲線合織出華麗的盤金絲毯。盤金絲毯用金為98庫金,純度相當高,金的顏色飽滿柔和,能夠完美襯托紋樣。外邊用金為74大赤金,色淺且亮,在毯面周圍形成亮點,使整幅地毯顯得很精神。

     在得知故宮裏有保存完整的盤金絲毯後,搶救小組的部分成員來到故宮,“我們去故宮看以前宮裏留下的盤金絲毯,根本不讓帶回來,只能在那裏研究。而且還不能進他們的儲存室,到一個接待的地方,只能在那兒研究。就為了看它到底是怎麼織的,他們還給我們把高倍顯微鏡都拿出來了。”王大姐説,“從2003年開始研究,到2005年第一塊盤金絲毯織出來,我們用了兩年時間。”

     有意思的是,地毯五廠在拯救盤金絲毯的過程中,還救活了另外一個非遺項目,那就是金箔線製作技藝。王大姐透露:“因為盤金絲毯需要純度很高的金箔線,但因為沒有人編織盤金絲毯,所以金箔線也漸漸少了。我們找到南京金箔廠,他們專門把廠裏的老師傅請回來做的。現在他們那個技藝也單獨是個非遺項目了。”

熱詞:

  • 宮毯
  • 盤金絲毯
  • 非遺
  • 技藝
  • 手工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