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資訊 >

地方政府出資藝術家捐作品 書畫界興起“建館熱”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7日 16:3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空前火爆,國內掀起了一場書畫領域的“建館熱”,各種美術館、藝術中心等陳列機構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其中,以當代書畫家命名的“名人美術館”更是增勢迅猛。就在一個月前,以著名油畫家、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張華清及其夫人李華英命名的美術館剛剛在江蘇周莊畫家村開館。據記者統計,目前開設個人美術館的江蘇在世書畫家已有數十位之多。

       現象:書畫家紛紛“冠名開館”

       以書畫家本人命名的美術館,在江蘇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

       2004年,山水畫家盧星堂的個人藝術館落戶家鄉張家港;2006年,著名工筆花鳥畫家喻繼高的個人藝術館在家鄉徐州奠基,同年11月,以江蘇省美協副主席、著名畫家朱葵命名的中國畫藝術館在其家鄉江西婺源開館;2008年,以丹青猿猴聞名畫壇的徐培晨在馬鞍山開設個人藝術館……最近10年,江蘇美術界已有數十位在世書畫家開設了個人美術館、藝術館,同樣的現象在國內更是不勝枚舉。

       美術評論家、藝術推廣人紀太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回望過去,以書畫名家本人命名的美術館或陳列機構,大多是在藝術家去世後,由其生活地或家鄉政府出資興建,比如南京的徐悲鴻紀念館、傅抱石紀念館等。而進入新世紀以來,以在世書畫家命名的“名人美術館”開始蓬勃興起,展館的選址地點也進一步擴展,不再局限在藝術家生活地或出生地。

       分析:“文化招商”瞄準書畫名家

       紀太年表示,“名人美術館”建設熱潮的興起,主要源於各地政府打造“文化名片”的發展需求,其建館模式也大致相同:由地方政府提供展館場地,並負責日常的運營維護;藝術家只需捐贈自己的書畫作品,作為美術館的館藏陳列內容。捐贈作品只能用於藝術館的展示陳列,不可交易流通。

       以展館規模和館藏資源來看,位於馬鞍山市朱然文化公園內的徐培晨藝術館,是“名人美術館”中運作較為成功的一個案例。該館由兩幢倣漢風格的古式建築組成,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主館陳列有200余幅徐培晨不同時期的代表作,以及個人收藏的百餘幅古今名家書畫作品和104枚漢印;附館則是“文物館”,展示了畫家收藏的數百塊秦漢畫像磚和數十件漢唐陶俑。

       紀太年表示,地方政府選擇與書畫名家“聯姻”,主要目的是為當地打造文化景點或文化街區集聚文化資源,像近期落戶周莊的張華清、李華英美術館,就是當地打造周莊畫家村名家畫廊的“藝術招商”成果。而對書畫家來説,通過捐贈作品換來自身的藝術推廣,自然也是樂意為之。

       建議:開門辦展別搞“封閉陳列”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名人美術館”建設熱潮背後也存在不少問題。和公辦博物館、美術館相比,“名人美術館”的館藏資源完全依賴於藝術家的捐贈,由於展品有限,絕大多數展館一年到頭挂的都是同樣的作品。一成不變的展陳內容,讓很多美術館變成了冷清的陳列室,時間久了漸漸無人問津。

       紀太年認為,“名人美術館”需要調整運營理念,不能將非“冠名藝術家”的作品一概拒之門外,而是應該充分利用展示空間策劃展覽,比如邀請其他流派的藝術家參展,舉辦帶有對比、交流性質的學術展覽,讓觀眾保持新鮮感。他還建議,“名人美術館”除了介紹藝術家的作品、生平和成就之外,還應該系統地研究書畫家的藝術風格、創作成果等,打造學術層面的理論研究平臺。

熱詞:

  • 藝術家
  • 書畫界
  • 建館熱
  • 美術館
  • 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