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21日 17: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收藏高倣書畫已成新時尚 但行業亟待規範以防衝擊藝術品市場
“兩岸故宮國寶高倣真展”近日在廣東省文聯藝術館舉辦,諸多國寶以複製品的形式首次在普羅大眾面前現身。雖然它們只是運用數碼技術複製的高倣真畫,但與原作相似度達95%以上,人用肉眼根本分辨不出來。據介紹,有的高倣品甚至比原作還要完美,而其身價也不過幾千元而已,物美價廉讓人讚不絕口。
據透露,這些高倣品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調色技術更是機密。但它們的存在預示着,尋常百姓也可以把“頂級文物”帶回家了。同時,這也是博物館、藏家和作者文物保護的一個重要方式。但到底高倣品和真品之間差距有多大?行業又該如何規範?高倣品是否就是“高級贗品”?這些疑問都亟須回答。
驚艷:高倣品現身,百姓首次突破1米防線“親芳澤”
在活動現場,參觀者在展臺前長久駐足,用驚奇的目光打量着每件展品,不停地發出嘖嘖聲。這些高倣品看上去無論是畫面、色調、紋理,還是印章、裝裱都與原畫相倣,甚至連歲月在畫上留下的歷史滄桑感,如細小的褶痕、霉變的斑點也一一呈現。
比如,其中一幅唐代的《搗練圖》,畫上布匹的顏色為綠中帶藍,仿製時最難的也就是體現這種顏色。策展人、廣東省文聯藝術館藝術總監方立介紹,這根本無法按照我們平常的黃、品紅、青、黑印刷4色來做,而是專家經過反復實驗,最終採用20多種專門顏色調配而成,具體的調色方法則被視為機密而不能向外透露。
實際上,以往的仿製品都比較粗糙,被業界稱之為“低倣品”,稍微懂行的人都能分出真假,它們也局限於小幅作品。如今,更先進的設備使得能做更大幅的書畫了,展品中有一件寬2.1米、長1.8米的作品,這要是在幾年前,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更有意思的是,100多件高倣品不僅讓觀眾飽了眼福,還可以湊近看,感受每一個細微之處。與博物館展出真品時所執行的“嚴防死守”的方式不同,這裡所有展品外面都沒有玻璃罩,也沒有濕度計,就連平常展館中與畫作相隔1米的圍欄也沒有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