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何家營長安鼓樂 |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主要蘊藏在和體現于廣大民眾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世代傳承和延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民間文化)之中,而不是某一學派的學説之中。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及其稍後,學者們提出了中國文化是由“聖賢文化”和“民眾文化”構成的理念,筆者將其名為文化“二元説” 。中國文化“二元説”的提出,是與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後的社會制度相適應的,因而逐漸得到了政治家們的贊同和接受。但“二元説”似乎並沒有在中國的學術界得到普遍的認同。下層民眾(特別是廣大農民)所創作和享用的口傳文化,包括民間文化或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一些有關文化的學術著作中,從來沒有地位。
1956年,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 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 field)在《農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提出了“大傳統”和“小傳統”的文化分析理念。他的“大傳統”是指以城市為中心的在社會中佔少數的上層人士、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 “小傳統”是指在農村中佔大多數的農民所代表的文化。這也是一種關於民族文化的二元結構的理念。雷德菲爾德的理論很適合中國的鄉土社會文化的情況,因而很快得到了中國年輕的文化人類學界的呼應。但稍微將其做了一番改造,用“大傳統”和“小傳統”來作為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標識,或根據是否有文字記載,把中國文化傳統分為以文字為載體的“大傳統”和以口傳心授為載體的“小傳統”兩大類。按照這種二元結構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産自然就屬於“小傳統”了。這種思維脈絡,特別在意識危機激蕩的時代,既不適合傳統文化藝術的保存,又不適合多元民俗文化的發展。
20世紀的一百年,戰爭兵燹、政治干預、經濟變革、儒家傳統等對非物質文化的摧殘是前所未有的,指民間文化為封建迷信和污穢糟粕,為中國落後的根源,以割斷和消滅這種紮根於民間社會的文化傳統為能事。以儒家傳統為核心的文化,被國學家們稱為主流文化。而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和塑造的知識分子,鄙視民間文化或曰非物質文化遺産,看不起老天橋式的市井文娛空間。即使一些開明的、有平民意識的知識分子,也多少表現出任意篡改民間作品的積習,經他們之手見諸文字的民間作品,許多都是被篡改了的,不僅敘述語言不是老百姓的,特別是加進了本不屬於下層民眾的思想觀念,改變了非物質文化遺産所固有的原生形態,使其失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