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0日 15:1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大眾網
|
張秀芳老師正在用柳條灰繪製撲灰年畫。 |
笑容滿面的大肚佛,説悄悄話的姑嫂二人,田間捕魚的漁翁,這些都是65歲老藝人張秀芳撲灰年畫作品中的人物。張秀芳從6歲開始就跟隨父親學習撲灰年畫,到現在已經59年。撲灰年畫僅存在高密市且歷史悠久,2006年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從事撲灰年畫創作的老藝人,張秀芳的作品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評定,且被文化部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收藏,她本人被評為“山東省民間手工藝製作大師”。
65歲老藝人濃濃年畫情
7月25日下午,記者來到小康河文化藝術品街,在一家撲灰年畫的畫室裏見到了 65歲的民間藝人張秀芳 。張秀芳老師是從事撲灰年畫創作的老藝人,她很熱情地向記者介紹“撲灰年畫”這門家傳的手藝。
張秀芳的父親張名臣是傳承撲灰年畫的民間藝人,張名臣師從杜家官莊的杜萬,而胡、趙、杜三家作坊曾經在歷史上對撲灰年畫題材的擴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6歲開始跟着父親端燈,8歲開始學習着色,11歲開始學習製作,這一學就是近60年。”張秀芳説,撲灰年畫是她父親傳下來的,所以,她對於撲灰年畫有一種獨特的感情,畫了這麼多年不但沒有厭煩,反而越來越覺得撲灰年畫有獨特的魅力。張秀芳老師掌握的撲灰年畫技藝是較為傳統的,隨着撲灰年畫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張秀芳老師的作品也被文化部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等收藏,她本人也被評為“山東省民間手工藝製作大師”。
柳枝炭條畫出百態人物
在現場,記者看到了張秀芳老師創作撲灰年畫的過程。撲灰年畫的“灰”是指“柳枝燒成的灰”,張秀芳老師説,她一般自己進行燒制。製作撲灰年畫的第一步是柳枝燒灰做底色,張秀芳老師拿來了一張撲灰年畫的底稿,用柳木炭條描出圖案的線條輪廓。然後,拿來畫紙放在紙板上,將底稿和畫紙放在一起,通過按壓在線稿上撲抹“複印”。這樣,一張帶有輪廓的圖案便出現了。“如果需要,可以繼續撲抹,現在一次可以撲成十幾張。”張秀芳老師説。撲抹之後就是描繪上色,“刷刷刷,一溜栽花。大筆狂涂,描子勾拉。細心粉臉,眉眼巧畫。待要好看,鹹菜磕花”。這首流傳在坊間的民謠,形象地唱出了撲灰年畫獨特的藝術特點和繪製手法。
撲灰年畫最初的作品大多以神像和墨屏花卉為主,後經發展撲灰年畫的內容非常廣泛,從山川流水、魚鳥花卉到神話故事、戲曲人物,只要是滿足人們追求吉祥喜慶、和睦幸福、富貴發達的心理,皆可入畫且都能暢銷。張秀芳老師最擅長的是畫人物,在張秀芳老師工作的地方 ,懸挂着《姑嫂閒話》、《踢毽子》和《大肚佛》等撲灰年畫,這是她的代表作。記者看到,這些年畫中的人物,面部皮膚大多白皙,而且表情都很生動,顯得特別有生命力。張秀芳老師説:“畫人物,先要把人物的臉部粉一個潔白的臉形,然後在上面巧妙地勾眉眼、五官,再敷彩、涂明油。”這樣,畫面人物的面部看上去透明細嫩,富有彈性 ,才給人一種強烈真實的肉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