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市場 >

2012年春拍市場屢現億元估價 高估價成眼球效應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16:1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2年內地藝術品春拍大幕尚未拉開,市場已硝煙四起。各大拍賣公司一面抱怨拍品徵集難,另外一面則接二連三放出重磅炸彈,繼匡時推出“過雲樓”藏宋版古籍《錦繡萬花鼓》,給出了1.8億的底價以及5000萬元保證金後,保利推出了李可染《萬山紅遍》,高達2.8億元的估價讓它成為中國拍賣史上估價最高的藝術品。與此同時,嘉德也推出了估價8000萬元至1.5億元的李可染《韶山》,以及近億元的惲壽平《載鶴圖及致王翚信札》手卷。

       高估價成眼球效應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拍賣行往往喜歡使用“估價待詢”來為精品增添神秘感。自從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為石濤《杜甫詩意冊》給出了1.2億元的估價後,不少拍賣行開始關注到其巨大的“眼球效應”。2011年西泠印社拍賣會上,任伯年的《華祝三多圖》估價8000萬至1.2億元。2012年的春拍尚未開始,就已經出現了三到四件估價超過億元的拍品,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從拍賣市場上來看,究竟對於珍品採取哪種估價無疑是一門藝術。在整個拍賣的過程中,估價無疑是第一個環節,估價要有吸引力,必須摸透買家心理,既要能凝聚買氣,又要在緊縮的條件下爭取未來長期的成長空間。對於拍賣公司而言,估價的高與低涉及競爭態勢上的攻與守、拍賣業務的生與熟,無疑是一種微妙的平衡。

       縱觀億元估價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更是拍賣行希望通過吸引公眾眼球,進而吸引潛在的買家。對於拍賣行來説,希望這些億元估價的拍品,能夠成為市場的一顆強心丸,但到最後往往卻成了不甚健康的興奮劑,就像的確賺得眼球效應的石濤《杜甫詩意冊》,過高的估價成為它流拍的重要原因之一。

       標準比熱點更重要

       雖然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已經進入了“億元時代”,但是億元成交的拍品還是佔到非常小的份額。對於藏家來説,億元估價的拍品還是要理性看待,比如此次李可染《萬山紅遍》估出了2.8億元的天價之後,許多人就開始關注李可染的作品,認為只要有了《萬山紅遍》作為領頭羊,就能帶動整個“板塊”上漲。但這種觀點無疑是不可取的,藝術品畢竟不是股票,每一件作品都有其自己的特性。興奮劑固然能夠使得市場興奮,但只是一時,而其有可能帶來的負作用也不可小覷。對於藏家來説,千萬不要被億元估價的拍品衝昏了頭腦,堅持自己認準的方向,比追逐所謂的“熱點”更為重要。

熱詞:

  • 春拍
  • 藝術品
  • 市場
  • 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