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現代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變化的同時,也使世界各國和各民族世代傳承的、生動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面臨邊緣化和同質化的困境,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面臨嚴重的挑戰與衝擊。如何合理借用全球化聯動效應,提升國際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關注程度和保護力度,提高各國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能力,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的關注方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從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確保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強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性,在喚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民眾對保護人類共同遺産的普遍關注和自覺行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從全球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整體狀況來看,各國仍然面臨着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很多國家在實踐中存在對“非遺”價值和保護意義認識不足、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缺乏正確的理解甚至存在誤區的問題,以及“重申報,輕保護”的狀況,個別締約國甚至存在着履約措施不當的情況;二是從實際效果看,各國保護狀況嚴重不平衡,以亞太地區為例,截至2011年年底,教科文組織在亞太地區的48個會員國中仍有19個非締約國,亞太地區雖有32個國家的近百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列入兩個名錄和一個名冊,但仍有16個國家尚無一項列入名錄或名冊。
加強“非遺”保護,要在意義認識和能力建設上下功夫,也要在平衡地區進展、開展地區合作上下功夫。為此,教科文組織擬在今後幾年內向30個國家提供政策支持,在50個國家開展能力建設活動,並已在全球設立了若干個“非遺”領域的國際機構,旨在通過這些機構所構成的全球性工作網絡,為各國“非遺”保護工作提供技術援助,並通過開展培訓、研究、網絡建設、知識分享和信息交流等活動加強締約國的履約能力。這當然是“非遺”保護進程中一項具有重大戰略眼光的計劃。
日前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正式啟動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國際培訓中心(下稱亞太中心),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支持,以中國政府作為東道主,旨在“培訓”和“能力建設”的一個國際機構。根據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的協議和中國、日本、韓國三國文化部長簽署的諒解備忘錄,亞太中心將與日本、韓國的兩個中心以及其他國際機構加強合作與協調,既全面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又突出自身主要職能,即主要通過組織教科文組織認可的國際培訓專家,採用科學規範的培訓教材,為亞太地區培養保護“非遺”的專業人才,併為提高締約國在履行《公約》義務、“非遺”清單制定、名錄申報工作等方面的能力提供諮詢服務,進而為促進“非遺”領域的區域性和國際性交流與合作提供良好的平臺。
這樣一個在全球和區域層面上運作的合作性機構在中國得以成立並運行,是國際社會攜手共同應對全球性文化危機的集中體現,它傳達了中國為亞太地區“非遺”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的良好意願,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非遺”保護工作成績和取得經驗的充分肯定。
中國是“非遺”資源大國,保護工作近年來雖然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就,但與“非遺”急速消逝的危機局面相比,依然存在着觀念認識、能力建設、人才培養等等方面的不足。依託亞太中心,儘快盡可能多地為“非遺”保護培養人才,這是全球更是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