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一字不識的袁吉芳與他苦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1日 16:2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袁吉芳在白雲庵教學生唱“巴山背二歌” 

       “耶嘿,我久不唱歌,耶,忘了歌 ,那我久不撐船,哪賢友兒,忘了河,秀才提筆忘了字,燕兒含泥忘了窩……”四川南江縣樂壩鎮,遠遠地就聽到從半山腰寺廟白雲庵裏傳來高亢綿遠的歌聲,待記者爬上廟宇,看到一群人正對著遠處的光霧山忘情地高歌,在他們中間,記者很容易地就鎖定了一位面色紅潤、聲如洪鐘的老人,他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巴山背二歌”的傳承人袁吉芳。

       四川東北部巴中山區以前交通閉塞,人們把那些用人力背運貨物的人稱為“背老二”或“背二哥”,他們在背運途中倚著打杵歇氣唱山歌,於是便有了“巴山背二歌”,並於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袁吉芳雖已年過六旬,但看起來面色紅潤,精神矍鑠,説起話來鏗鏘有力,更像個四十幾歲的壯漢。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一字不識,但卻能唱幾百首“巴山背二歌”,還能即興編詞編曲,並稱有機會要和台灣的張帝一比高下,村民戲稱之為“歌瘋子”。

       袁吉芳從小就受父親的熏陶唱山歌。由於家裏貧窮,他十幾歲開始了“背二哥”的生活,在秀美的大巴山區陡峭的羊腸山道上,淌著汗背著貨艱難前行,累了,將背簍底向打杵子上一放,兩腿叉開朝地面一蹬,吼一曲巴山背二歌,胸中壓抑的氣流噴薄而出,高亢的歌聲在山巔之間迂迴盪漾。就這樣唱歌成了袁吉芳的生活的必需品,雖然早不當“背二哥”了,但唱山歌這愛好卻愈發濃烈。

       直到2007年他參加南江縣首屆民歌大賽榮獲冠軍後,一字不識的袁吉芳當起了老師,教唱巴山背二歌。由於沒有資金支持,袁吉芳把教學地點安在了半山腰上的寺廟白雲庵。剛開始慕名找他來學歌人很多,從二十幾歲的小夥子到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沒錢他就自己往裏貼,學員一起湊,但好景不長,學生逐步減少,尤其是年輕人。

       袁吉芳的行為也曾一度遭到家人的不理解,“子女呢認為你什麼都不幹,又沒有經濟效益,這麼搞的結果,自己的生活都保不住,你還搞什麼。我為什麼要堅持,這一塊文化如果變成了泥土,那永遠也挖不出來,所以我寧願,我和我老婆離婚都行,不在一起都行。”袁吉芳突然提高了嗓門。

       為了“巴山背二歌”的傳承,袁吉芳也在有意培養自己的兩個外孫,但每次都是在他的哄騙下兩個孩子才開口唱上幾句。“説實在話,要不硬是這樣哄著他們唱,我自己都要流淚了,這不等於要絕跡了嘛,那就要絕跡了。”袁吉芳哽咽了,“我就想反正我這塊文化,我永遠不會丟,只要我有一口氣,我有兩條腿走路,我必須要把它傳承下去。”他堅定的説。

       目前,袁吉芳希望除了能帶著自己的學生去展演外,更想走進高等學校,讓年輕人能夠了解、學習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希望進一步得到政府的支持。

       天色漸暗,初冬的光霧山更加的霧色朦朧,袁吉芳抱著兩個外孫唱起了歌,“正月新年倒好耍,柳啊柳連柳;二月黃花正發芽,紅花柳連海棠花;三月清明墳上挂,柳啊柳連柳;四月田間早秧插,紅花柳連海棠花……”他們高亢的歌聲飄蕩在大巴山區秀美的群峰間,綿遠、悠長……

熱詞: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 巴山背二歌
  • 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