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産——赫哲族嫁令闊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4日 11:2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東北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赫哲族“嫁令闊”是本族民歌一種,表現人們對大自然對家鄉的感情及年輕男女之間的愛情傾訴。“嫁令闊”流暢優美,自然抒情,大多即興填詞,曲式結構簡單,一至二個樂段,手法多用賦、比、興,體現出少數民族民歌形象鮮明、人物生動、語言明快等特徵。

       “嫁令闊”是赫哲族民歌的總稱,意即小調、小曲的意思。涉及了號子、兒歌、小調等多種體裁。嫁令闊是一種情感純樸、輕柔悠揚、流傳很廣的抒情歌曲,曲調旋律和節奏變化不大。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場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創作,表演時不但隨意性較大,而且沒有時間或場合限制,現編現唱,見啥唱啥。引目前,“嫁令闊”已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歌曲分類

       赫哲族嫁令闊從歌詞內容和曲調變化大致可分作五類:

       一是歷史性的古歌:內容具有神話、族源等性質,流傳下來的極少,十分珍罕。如用類似于依瑪堪曲調演唱的《遷徙歌》,就被譽為會唱歌的”活化石“。

       二是祭儀中的神歌:主要由赫哲族薩滿在祭祀儀式中演唱,有《請神歌》、《頌神歌》等。其曲調相對固定,但每個人演唱中又具有個性風采。神歌曲調後被依瑪堪藝術和篝火夜舞等引用。其曲式保存不多,在淩純聲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留存下一部分,彌足珍貴。

       三是生活中的風俗歌:反映內容有漁獵生産、男女愛情、民俗風情、家鄉山水等,這類民歌所佔比重比較大。其歌詞隨意性很大,可看見什麼唱什麼,想什麼唱什麼,詞曲盡情發揮。如《松花江相會情歌》、《想情郎》、《思戀調》等,都屬經典性作品。

       四是回憶性的傾訴歌:這類民歌的産生和赫哲族苦難經歷相關,或痛説苦難歷史,或抨擊日寇血腥罪行。這些民歌曲調緩慢悠長,悲切泣美,聽起來如泣如訴,給人一種壓抑感。如《過去痛苦的日子》等。

       五是新生活的讚美歌:這類民歌均産生在新中國建立後,數量比較大。其作者有吳連貴、吳福常、韓福德、孫玉森等。如《綠色的山喲綠色的水》、《捕魚謠》等,大都是在過去民歌的基礎上加以發揮填上新詞,互相傳唱,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新民歌。

       也有學者把它劃分為7種民歌,即勞動歌、薩滿歌、風俗禮儀歌、情歌、搖籃歌、古歌、悲喜歌等。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赫哲族
  • 嫁令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