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古代,我們不短信,不網聊,不漂洋過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過兩座山走五里路,去牽你的手。”蔡康永的這段話曾經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科技化時代,使得感情日益淡薄,文字離我們越來越遙遠。電腦的流行、數字化産品的普遍化,年輕人之間的交流都已經換成了短信、Email,寫作也大多以電腦為工具;筆,尤其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毛筆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遙遠,更遑論書法。電腦會不會對書法造成威脅?書法傳承將會怎樣?近日在清華大學百年禮堂召開的時代論壇上,楊振寧、歐陽中石、馮其庸、吳良鏞相聚一堂,對話“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其中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對此進行了回答。
“我們的社會在發展,科學化給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方便在哪?方便在學習和理解上。我們寫字是不是耽誤時間呢?要寫一些字還不如打字快。”歐陽中石肯定了電腦等電子産品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電腦使得很多人方便學習文字,但是寫字能力卻差了”。他從漢字發展角度詳細談了自己對電腦和書法關係的看法。
“我們的漢字應該説是中華兒女對於世界人民的貢獻,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歐陽中石介紹説,人與人交流思想,最直接的是語言。但是語言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我在這裡説的外邊聽不見,我今天説了明天又不存在了。這就需要解決辦法。”文字記錄解決了這個困難。但是同時這個字的聲音和客觀事物沒有必然的聯絡,比如我們説一本書,在北方説這是shu,在南方就説是xu,在美國就是book。哪一個是根本呢?哪一個也不是。歐陽中石講有一個日本朋友來到中國先到了東北,大家介紹説這是一位“一本人”(日本人),然後到了西安,就介紹説這是一位“二本人”(日本人),到了廣東説這是一位“十本人”(日本人),日本人自己都迷糊了,問:“我到底是幾本人?”所以聲音並不代表本來的情況,文字的聲音和客觀事物之間只是一種約定的聯絡。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歐陽中石認為,我們中國祖先有了一個了不起的辦法,畫個畫來表示,日怎麼寫,月怎麼寫,儘管不會説,但是能夠畫出來,比如説畫個太陽,誰也認得,這樣就從形象上解決了聲音與客觀事物無聯絡的問題。“當然了,能夠畫的畫也不多,我們寫一個木就畫一個樹,樹多了怎麼辦?在旁邊再畫一棵樹,就是林。能畫出來的畫很少,我們中國的祖先很了不起,一張畫不行,畫兩張畫,兩張畫不行再畫一張有辦法能夠互相商量的畫,這是我們的祖先的辦法。比如説,大家都知道太陽是發光體,月亮是反光體,放在一塊就是光明。很自然地就解決了問題。這是智慧的結晶。”漢字從象形發展而來,經過歷史變遷變化也很大,今天的漢字已經不是原來那張畫了,不過,歐陽中石強調:“我們的漢字是有規律的”。這樣,文字從畫而來因此是藝術,遵循規律從而也是科學,“我們應該很好地發掘它”。
如何發掘?歐陽中石的一位友人到日本,在長途公共汽車上發現窗邊有好多書,凡是不想打磕睡的就拿本書看看,一打開書很奇怪,不是文字,是圖畫。他覺得圖畫很容易溝通人們的思維,不知道是哪國人,不知道識哪國文字,一看圖畫就都明白了。歐陽中石説:“什麼叫圖畫?我們的漢字不就是圖畫嗎?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不應當自私,應當把我們的文字整理得更好,更讓人一看就明白,一看就知道它代表了什麼事物,這樣的話我想我們的中華文化會很好的傳達。”因此他強調,現在有電腦很多時候都不用寫字了,那麼電腦是不是發展到頭了呢?還沒有到盡頭。藝術可以促進科學的發展,“如果我們把電腦弄成一個比手還靈巧還能寫出藝術性的漢字來的話,電腦書寫和手寫具有一樣的藝術性,那就更了不起了,我聽説有許多電腦專家正在考慮這個問題。”歐陽中石認為,社會在發展中所提出來的問題都促使我們各種學科的前進,“所以我覺得大家提到電腦對於我們的挑戰,我們應當謝謝電腦,這不是挑戰而是督促,是對我們的啟發。科學和藝術是會一起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