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86歲宋奶奶,倒三趟車來聽戲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7日 11: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劉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濟南趵突泉公園,活躍著這樣一個戲班,演員的平均年齡都在60歲以上,最年長者已經82歲。3年裏,不論風雨寒暑,每逢週四,戲班必登臺獻藝,令聞聲而來的遊客和“粉絲”們樂在其中。

  2月1日上午9:30,趵突泉白雪樓戲臺前,一陣鑼鼓開場後,幾個身著戲服,粧容考究的老人擺著身段,緩緩挪步到舞台中央,一開腔,便贏得了滿堂彩。這一齣,唱的是豫劇經典選段《紅娘》。當天戶外最高溫度不到零度,可不少戲迷們自帶坐墊茶杯,早早地佔了座,還有些遊客聞聲而來,開場時,觀眾席已坐得滿滿噹噹。

  據了解,臺上這只演出隊來自天橋區文化局藝術團,雖然只是個業餘的演出團隊,卻是濟南市少有的民間豫劇團。目前,藝術團共有演職人員36名,團內成員的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最大的一位老演員已經82歲高齡。這些演員全部是由退休在家的豫劇愛好者組成。談到藝術團的成立,團長郝新慧老人回憶,起初並沒有想組建藝術團,只是幾個退了休的豫劇愛好者自發性地聚在趵突泉公園裏學戲、唱戲,後來趵突泉公園的領導找到他們,邀請他們去白雪樓的戲臺上為大家表演,沒想到第一場演出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隨著演出知名度的提高,專業演員的加入,演出節目的豐富,才有了今天這個“像模像樣”的藝術團。“如今在趵突泉公園正式帶裝演出已經有3年了。3年來每週四上午雷打不動地來這裡為大家演出。除此之外,每週一和週三下午還要去天橋區文體中心排練。無論颳風下雨,從未間斷過。”郝團長説道。

  不過,劇團成立之初也並非一帆風順。由於他們的演出完全是公益性的,不收取一分錢報酬,演員的服裝、樂器、音響、交通費用全部需要團內成員自己出,這讓這些普通工薪階層的退休老人們犯了難。一家音響行的老闆聽説了這個特殊的藝術團,慷慨地拿出價值一萬塊錢的音響設備贈送給了老人們。他表示:“不為別的,僅僅是被老人們身上那种老有所為,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打動。”音響的問題解決了,老人們又開始自己動手,縫製戲服。現在舞臺上看到的這些精緻華美的戲服,一針一線都是他們親手製作的。不少退休前在文工團、劇團幹過的老人也紛紛把家裏的樂器貢獻給了劇團。就這樣一步一步,藝術團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前幾天我們這兒一位老演員在‘梨園春’擂臺賽上拿了個全國銅獎,這不僅是我們藝術團的驕傲,也是濟南的驕傲。”郝團長自豪地説道。

  這麼多年來,藝術團演出不僅不掙錢,有時還要往裏貼錢,是什麼讓這群老人堅持下來的?談到這個話題,一眾老演員異口同聲地表示,是觀眾、票友們的熱情支撐著他們走到現在。“有位鐵桿票友宋奶奶,今年86歲了,患有腰椎增生,家又住得遠,老奶奶自己一個人駝著背拄著拐要倒三趟車才能到這。但每週四一大早都能看見她準時坐在台下,有時候還會到後臺給我們這些演員送水送飯。”藝術團的“粉絲”除了老年人還有許多小朋友,在爺爺奶奶的影響下也成了“小票友”,有時還有外國人在這裡聽戲、看戲。“單單為了這些票友們,為了他們這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我們也要唱下去。不管天氣多惡劣,我們都要堅持演出!”

  “從年初三到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演出和排練。最近又在為元宵節的花燈會排新戲,到時候你可一定來看。”採訪結束了,寒冬的陽光照耀在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四個大字“樂奏簫韶”上,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熱詞:

  • 演出
  • 藝術團
  • 粉絲
  • 戲服
  • 票友
  • 紅娘
  • 豫劇
  • 戲班
  • 排練
  • 濟南趵突泉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