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中國書畫類藝術家 >

銘心大志 藏胸留手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7日 16: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以書法作為一種追求的表述,作為一種培植心靈生態環境的修煉,甚至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狀態,這在中國綿延數千年的書法藝術史上,可以説是古代書法家們的一種常態。 

       有意無意甚至有些刻意地追尋這種常態,會讓很多的書法藝術家漸漸成熟。 

       年過半百的書法家牛寶義先生,顯然是在渴慕和追尋著這種歷史上的常態。他用常態的靜修,頑強地臨摹著古人的那種隨意而真摯的風範。用手中飽含濃郁的傳統文化情結的筆,一字一字地書寫著這種渴慕與追尋。2010年8月,他師從30多年的恩師歐陽中石親筆題名的“寶義書作”書法展在北京舉行。這次牛寶義的個人書法展覽在書法界引起廣泛反響,眾多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親臨現場觀看。對他展出的小楷經文作品,他的老師歐陽中石少有地誇讚他:“可以打80分了”。
  
       牛寶義的書法作品,令人看到一種從容的嚴謹和控制的力量。起轉之際,收放之間,一幅幅作品著意而又頑強地穿越著遠古與近代。從常規中的真、草、隸、篆各幅作品上,看見書者在努力融合著力度與氣度,而書法技法與書寫內容的結合,則讓人領略著更寬泛、更廣義上的中國書法文化內涵。特別是透過那一幅幅經文小楷長卷,仿佛看見書者在清心淡欲中修行胸中抱負,在平凡生活裏審度筆底波瀾。觀看整個書展,能感到書者在內尋求著讓中國書法的莊重肅穆與豪情萬丈融為一體,對外則力爭讓書法的魅力與文化的感動長久地共鳴在觀眾的心中。 

       像很多的書法學習者一樣,牛寶義少年時代就開始學習書法篆刻。六七十年代的人們,客觀上沒有更多的藝術想象。很多人對書法的愛好,似乎是從大字報上開始延伸的。美的東西所帶來的愉悅發自心靈,所以不大好禁錮。不提內容,有時單是一筆漂亮的字體就會讓很多人流連。1970年代,故宮開放了。少年的牛寶義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那裏。那裏古老的一切讓他格外地著迷。從斑駁起伏的地面,到淩空飛翹的檐飾;從暗紅的外墻到靜穆的內殿,10來歲的寶義樂此不疲。甚至和同學打賭也以故宮的門票為籌碼。如今讓他最難忘的一件事,就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上午,少年的他用贏來的門票,再一次在故宮中競日流連。 

       社會正常化後首先到來的常常是文化上的復位。1978年,北京舉辦了“文革”後的首屆書法篆刻大賽。作為最年輕的參賽者,17歲的牛寶義獲得了三等獎。不久,剛高中畢業的他,就被調入剛剛成立的北京市書法研究會。年輕的他,此時如魚得水。眾多書法大家劫後復出,藝術才華如久抑後的火山猛然噴發。記得牛寶義當年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遍走北京的老字號,主動為這些店舖請名家題寫牌匾,而且名家們分文不取。著名的“天福號”就是牛寶義當年請陳叔亮先生為他們書寫的。那時的人們還沒有商品經濟的概念,能展示出自己的才華與個性就是最大的人生價值。而牛寶義最大的收穫,就是當年能常常隨意走訪這些大家們。而今的他自豪而又不無得意地回憶起那時的情景:“在邀請他們書寫牌匾的同時,四處拜師投友。喜歡誰就去誰家!”他曾拜師故宮的金禹民先生學習小篆;還拜王十川學習篆刻。在向劉博琴學習篆刻的時候,劉先生讓他先臨刻50方漢印,看後才收下他。後來追從歐陽中石先生學習楷書、行書的時候,有時春節都在先生家裏過。也許是崇尚文武雙修,在學習書法的同時,牛寶義還拜師武術大家姚宗勳學習了8年的武術。 

       1984年,書法出色的牛寶義調入中央電視臺,擔任字幕書寫工作。當年紅極一時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片頭題字及劇中場景中很多的對聯和匾額,就是他早期的正式在全國亮相的書法作品。 

       1988年,日本書道協會偶然看到牛寶義篆刻的幾百方印章作品,非常欣賞,專門來人邀請他赴日本舉辦展覽和講學。當時愛才的中央電視臺臺長黃惠群專門找他談話,説可以放他出國,但希望將來還要回臺工作,並因此為他保留著臺籍。牛寶義信守承諾,兩年後的1990年又回到中央電視臺。此時,中央電視臺的電視設備已經開始升級換代,字幕人工書寫已經成為歷史。牛寶義回臺後先是擔任海外頻道的日語節目編導。在電視臺,編導是一線人員,各方面都被重視。但牛寶義割捨不掉對書法藝術的熱愛,不久,他主動要求到臺裏的舞臺美術科工作。併為此專門報考研修了實用美術專業的本科課程。 

       有人説,牛寶義太幸運。他年少就得到書壇大家的培養和賞識,十幾歲就能穿堂越府地向這些大師們當面拜師聆教。當時的臺領導又愛才,牛寶義28歲時就出任中國書協舉辦的電視書畫大賽的評委。又有了留學辦展講學的經歷。按當時的情景可謂少年得志。 

       但牛寶義神往的是古人的那種書寫狀態,渴望的是一種能讓自己內心愉悅的人生。特別是這種愉悅能通過研習書法來獲得。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他漸漸淡出越來越熱鬧的書法界。與日益沸騰的藝術商品化大潮逆向而行,他回歸清宅進入一種獨自研修的狀態,每天就是臨帖、寫字、讀書。特別是開始書寫小楷經文。從《道德經》、《金剛經》、《心經》、《靈飛經》以及《中庸》、《大學》等。動輒數千言的古代經文華章,牛寶義每日清晨先焚香凈手,撫琴沉思。然後才是研墨運筆。正式書寫經文長卷的時候,蠅頭小楷平均每日不過寫百餘字,既要心靜還須一以貫之。無論是情緒、心態還是胸中意念、筆上功夫,都成為他潛心修煉的內容。他説,唐代曾有過一種書法稱寫經體。當時這種寫經體本身也算是一種資格認證。以書法為生的唐代書生們,每天練習書寫經文,通過10年修習,才能擔當和勝任廟宇殿閣中的經文書寫。這種專門的書法家當時稱之為“經生”。牛寶義似乎很是仰慕“經生”們的10年如一日的專業訓練,他覺得這種特殊的專業訓練會讓人心靜,而“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正是這種潛心學習,讓他深深體會到中國書法的精妙和高深。

       中國書法藝術的要義之一,同樣是“意在筆先”。要把這種“意”從紙面上傳遞給大眾,首先要求書者心中要有這個“意”。而這個“意”常常又只能意會,無法言説。更多的時候,它像佛法一樣需要悟。反復地長久地參讀臨摹中國古代的書法上品,就是悟出和掌握這種“意”的不二法門。當這種“意”境能夠在一幅幅書法作品中被展開、被詮釋、被理解、被欣賞時,我們則可以説,這些書法作品就有了長久的生命力。
  
       為了培養自己的氣質和素養,在臨讀書寫的同時,他又開始學習古琴演奏。為此,他還師從一位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留學的韓國哲學博士賈禹鉉。這位博士還是一位和尚,演奏古琴的水平已具有很高深的境界。從古琴的彈奏中,靜心的牛寶義仿佛看見古代高山流水的名士風度;在長時期的臨帖中,他仿佛漸漸聞到墨染柳池的千古清香。
  
       從1990年代初開始,近20年的閉門研修,牛寶義牢記恩師的提點:不要急於參賽、參展。對古代作品要摸透、吃透、學透。要耐得住寂寞。想要發展,先要基礎紮實。因而,牛寶義陶醉於一扇西窗,寫讀于一心筆墨;淡淡于一案清香,緩緩于一路長行。 

       在書法藝術追求的路上,牛寶義已經走過了近40年。幾乎沒有做過什麼宣傳的他和他的作品,也有不少知音。很多欣賞他的作品的人會點名要他的書法作品收藏或送人。字畫拍賣場上時不時也會見到他的作品。不久前,一位高級領導看過他的字後,專門委託他為一位重要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書寫一幅《正氣歌》。當這幅作品連同牛寶義的藝術簡歷同時登在了一家雜誌上時,牛寶義的心情有些複雜。他有些自得,但更擔心被拿來炒作。他説:修煉20年,時時渴望著能真正從容淡定起來。也許很少有人能真正達到這種看似簡單的境界,但牛寶義真的願意向著這個方向奮力前行。 

       曾在一位文人氣質的藝術家的文集中,看到一首詞作。詞中:“烏桕果落,桂樹香消;銘心大志。藏胸留手”,很是喜歡。期待和寄望牛寶義在中國書法藝術創作的道路上,繼續抱弦懷古,厚重載道;淡然名利,潛心長行。銘心於書法藝術的至臻境界,留手于中國書法歷史的浩瀚星河。

       (作者王榮起,國家一級編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央電視臺特約撰稿人)

熱詞:

  • 書法家
  • 牛寶義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