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福建非遺進三坊七巷: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産完美結合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7日 16:2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福建非遺進三坊七巷”活動中的霍童線獅表演

       在石板鋪地的坊巷內,為觀看霍童線獅、莆田車鼓等精彩的民俗表演,觀眾們把巷子擠得水泄不通;推開葉氏民居厚重的大門,會看到壽山石雕、廈門漆線雕的傳承人靜靜地坐在那裏,用手裏的刻刀展示著他們的老手藝;走過精工細作的水榭戲臺,一曲曲纏綿深沉的南音又如南國花香般沁人心田……這就是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的“福建非遺進三坊七巷”活動上的一個個剪影。

       此次活動是由福建省文化廳啟動的一項非遺展演、展示、展覽活動,它以福建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為基礎,利用三坊七巷這一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讓非遺與群眾有一個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並讓非遺進一步扮亮、激活這一古老街區。據悉,該活動將持續至今年3月。

       三坊七巷是首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至今還保存著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格局。這裡白墻瓦屋、曲線山墻,古風濃郁,綴以亭臺樓閣、花草假山,精美絕倫。這裡更是近代名人聚居地,林則徐、嚴復、林覺民、冰心等100多位名人曾居住在這裡,有人稱“一個三坊七巷,半個中國近代史”。此次非遺進坊巷活動,主要舉辦地是在坊巷內的光祿吟臺、水榭戲臺和福建省非遺博覽苑。

       賞老院子裏的老手藝

       福建省非遺博覽苑所在地原是三坊七巷內的葉氏民居,經政府修繕後,于2009年11月正式交由福建省文化廳無償使用,主要用於非遺展示、教育和表演等,具體工作由福建省藝術館、省非遺保護中心來負責。自成立以來,已經在這裡相繼舉辦了“馮久和祖孫三代壽山石雕作品展”“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展”“畬族銀器製作技藝成果展”等多個專題展,僅去年一年就接待中外遊客70多萬人次,已形成了“來福州,必來三坊七巷;來三坊七巷,必來博覽苑”的品牌效應。

       在當日的活動中,主辦方重新布展,奉上了壽山石雕、仙作古典傢具等傳統手工技藝的迎春聯展,古老的手藝與古老的宅院在這裡交相輝映,得到了最完美的結合。記者在現場見到了壽山石雕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馮久和,年逾八旬的他耐心地向觀眾講解著壽山石雕的歷史和價值,並貼心地做著現場演示。“馮先生最讓我們欽佩的一點是,雖然年事已高、也不必再為錢而忙碌,但他多次叮囑我們,只要是辦非遺活動,一定要叫上他。”福建省藝術館館長陳秀梅説。

       像馮久和這樣熱心非遺事業的傳承人不在少數。同利肉燕是福州的特色小吃,其掌門人、省級傳承人陳君凡為記者端上了一碗熱騰騰的肉燕,確實十分美味。最為難得的是這位掌櫃沒有把自己的生意僅僅當做“生意”,而是有著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並經常走出國門傳播這一美食文化。他説:“從福建走出去的華僑很多,每到一地,當那裏的鄉親吃到家鄉的肉燕時總會熱淚盈眶。雖然我做的是小生意,但傳播的卻是大文化。”

       在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展示區,一位三四十歲的中年人正在向觀眾講解著這一瀕危的古老技藝,“這一技術目前只有我的師傅,已經73歲的黃瑞金能夠全面掌握。”他説,福州脫胎漆器的顯著特徵是“色彩瑰麗,光亮如鏡”,目前這一技藝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過去,製作漆器的藝人們工作前都要沐浴更衣,因為即使漆器上沾上一點塵埃,都會留下瑕疵。”不善言辭的黃瑞金則向大家演示了這一技藝的部分工序,只見她在手掌上沾滿了漆,一點一點地往瓶子上上色,細緻而有節奏。“我們用了一年時間仿製歷史上的一個漆器精品——印錦長頸瓶,已投資3萬多元,至今還未完成。”聽到這些,觀眾們不禁感嘆不已。

熱詞:

  • 非遺
  • 三坊七巷
  • 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