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八桂大歌》《月上賀蘭》《你好,阿凡提》……越來越多“藏在深閨”中的少數民族舞臺藝術以創新、融合的姿態走向大眾;師公舞、安代舞……越來越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豐富著百姓的“文化餐桌”;繡球、木卡姆、哈薩克氈繡……越來越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文化、旅遊市場相融合,在促進自身更好傳承的同時,還幫助少數民族群眾增收致富。
2011年,我國五大自治區在開放、吸收、創新中迎來文化發展繁榮的春天。
尋求市場與藝術雙贏 讓優秀劇目“叫好又叫座”
8月29日這天,拉薩市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雪頓節。從山南趕到拉薩的嘉措一早便架好了帳篷,節日的7天時間他和親戚們要在這裡度過,而看藏戲則是節日中的主要生活。
讓嘉措等“藏戲迷”高興的是,前來參演的民間劇團演員水平越來越高,演出越來越精彩。藏戲民間劇團的大發展得益於商業演出的繁榮。近年來,藏戲走出傳統的節慶和婚禮,走向“朗瑪廳”等當地休閒娛樂場所,吃起了“旅遊飯”。目前西藏有500多個民間藏戲團,大多數是由農牧民組成的業餘劇團。
頂著月牙兒的清真寺,空中悠揚的誦經聲,戴白帽的男人,披蓋頭的女人……“回鄉風韻”哪可尋?在今年9月份召開的第二屆中阿經貿論壇上,我國第一部回族舞劇《月上賀蘭》作為文化名片,讓與會嘉賓深切體味到了回鄉風情。從2009年開始,《月上賀蘭》正式進駐中華回鄉文化園,探尋特色民族文化同市場的“聯姻”之路。經過兩年來的探索,《月上賀蘭》已商演數百場,並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參與了第二屆中阿經貿論壇藝術展演,“名利”雙收。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廣西文藝院團以創作“叫好又叫座”的文藝産品為突破口,創新合作模式,多渠道擴展演出市場。廣西彩調劇團是區直院團中首個吃營銷“螃蟹”的演藝團體。早在2005年,劇團借“外力”打造新版歌舞劇《劉三姐》,以其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和藝術魅力,順利展開全國巡演,取得驕人的票房成績。近兩年,該劇成功出訪馬來西亞等國,受到國際演出商的關注,成為彩調團開拓演出市場的試金石。
9月1日,音樂雜技劇《你好,阿凡提》再次亮相新疆人民劇場,助興首屆中國-亞歐博覽會。“阿凡提還是那個阿凡提,小毛驢也還是那個小毛驢,但這齣戲你就是怎麼看都看不厭。”演出現場,烏魯木齊市民阿依努爾告訴記者。
音樂雜技劇《你好,阿凡提》從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人物阿凡提入手,利用雜技、魔術和新疆歌舞元素,用時尚的音樂、驚險刺激的雜技和變換的舞美設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錶現了阿凡提助人為樂的美德。從2009年元月上演以來,該劇共演出近200場,觀眾達10余萬人次,並獲得天山文藝獎、文華大獎特別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等殊榮。
用時尚元素重新包裝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從而讓傳統文化在市場大潮中實現大繁榮,這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産業發展中的一道亮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黨組書記韓子勇説,只有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推動民族文化的開放、吸收、創新、融合,才能實現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