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非遺:傳承也要轉型驅動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0日 16:0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海許多非遺藝術種類,如碼頭號子、七寶皮影、崇明扁擔戲、江南絲竹、青浦田歌、浦東鑼鼓書,這些一直靠“口傳身授”的“非遺”項目,在現代信息技術發達、網絡電視文化豐富普及的衝擊下,正面臨項目傳承人日漸式微的岌岌可危狀況,傳承發展普遍遇到後繼乏人的挑戰,這是保護上海“非遺”項目,持續發展申城傳統文化必須思考和解決問題。

       經過第3次全國文物普查,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已經篩查清楚,滬上獲得國家、上海和區縣級的三級保護名錄項目有1500多個,平均密度佔到全國前例。發現挖掘、命名保護這些非遺項目不易,但傳承、持續發展更加不易。“非遺”傳承一定要用“轉型驅動”的思路,視覺下移,從學校入手,從年輕一代抓起,才能拓寬傳承人的培育渠道和解決辦法。

       比如發端上海港開埠的碼頭號子,是黃浦江畔傳唱的勞動者之歌,碼頭號子根據勞動方式的不同,地方言語音的不同,形成了各派風格的碼頭號子,100多年的傳承方式,是一種自然傳接的“勞動傳承”。隨著現代化工業文明的進程、港灣生産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繁重的體力勞動已逐漸被機器所替代,當年肩扛手拉的上海老碼頭工人都已年逾古稀,工人們搬運貨物時所唱的號子隨之漸漸消失。在上海目前還能原汁原味唱出碼頭號子的,也只有老一輩的碼頭工人,加到一起也不足10個人,多數人身體不好,不能再唱,然而尋找碼頭號子傳承人並非易事,當年能夠學唱的“老碼頭”都已經是60歲以上的老人,傳承人身邊的子女親屬又不願學唱;碼頭工人中碼頭號子的傳唱早已斷代。為碼頭號子尋找年輕一輩的傳人,成了碼頭號子傳承發展的一件難事。

       具有150多年曆史的上海皮影戲,具有濃郁的海派特色,2006年被率先列為第一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七寶皮影館創辦時對皮影藝術進行“搶救性”恢復,花費大量的功夫和投入,訪問皮影傳承人,組織了一支表演隊,開館的時候熱熱鬧鬧,引起老街遊客的駐足和青少年的喜愛。但皮影戲作為一門表演藝術,現在幾乎沒有人願意學習,況且皮影館現有表演團隊,年齡漸高且沒有接班人,傳承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還有崇明著名民俗的扁擔戲,只有一副竹扁擔,一頭挑起了鑼鼓鐘磬金石之聲,一頭則挑起生旦凈醜粉末春秋,舞臺上的金戈鐵馬、才子佳人都由挑扁擔的那個人獨自演繹,儘管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個當年曾是阡陌田舍間鄉里鄉親最喜愛、最歡迎的表演,時至今日,整個崇明只剩下了6副扁擔有零星的演出,傳承人也均已年過半百,瀕臨失傳的困境,威脅著這個充滿民俗特色的劇種。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都是非遺項目傳承保護的主要瓶頸。上海歷史遺存下來的傳統的非遺項目,這些寶貴的民俗民間文化樣式,是城市文脈的歷史記錄,凝聚城市文化優秀的歷久彌新的財富,傳承的路徑和根本出路,還是要遵循從娃娃抓起,從學校做好普及的思路,培養年輕一代的傳承人,轉型驅動才能夠做到後繼有人,生生不息的延續發展。

熱詞:

  • 非遺
  • 傳承
  • 項目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