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以下簡稱傳統體育類)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和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古老、多樣、質樸的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逐漸萎縮甚至面臨消失的危險。自國家啟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該類項目受到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冷熱不均、兩極分化的情況。
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籍文獻中就有很多有關這類項目的記載,比如漢初文獻及漢代畫像磚中的“百戲”,絕大部分屬於角抵(摔跤)或其他雜技範疇。在我國已公佈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有很多傳統體育類項目,既包括享有盛名的吳橋雜技、少林功夫、抖空竹,也包括不為眾人熟知的聊城雜技、沙河藤牌陣等;既有漢民族的武當武術、天橋中幡、太極拳,又有少數民族的維吾爾族達瓦孜、朝鮮族跳板、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蒙古族搏克等。
其實,早在非遺保護理念傳入之前,我國的傳統體育類活動已經受到各方重視,部分項目也比較活躍。例如,享譽世界的少林功夫早已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1984年開始的四年一度的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使不少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體育競技項目得以發揚光大。此外,我國對於傳統體育競技的保護條文還散見於各級體育法規中。例如,1995年8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其中第十五條指出:國家鼓勵、支持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整理和提高。這為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的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4年以後,隨著國家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得到了更好的傳承,但逐漸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根據活躍程度,目前的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大致可分為熱門項目和冷門或瀕危項目。毫無疑問,少林功夫、太極拳、吳橋雜技、圍棋、蒙古族搏克、賽龍舟等項目屬於熱門項目。相反,沙河藤牌陣、撂石鎖、天橋摔跤、風火流星等項目顯得十分冷清,屬於冷門項目。
以少林功夫為例,進入現代化過程中的中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已經開始通過媒體宣傳讓少林功夫成為一種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地方政府也非常願意為少林寺、少林武功大量投資,目前河南省登封市已經擁有各類武術學校超過60所,為少林功夫在民間的影響力和商業化提供了諸多機會。再如吳橋雜技,它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已總結出一套生存法則,並且與地方政府有較好的互動,與商業團體有成功的合作經驗,還有成熟的培訓體系。對它而言,傳承不是大問題,大發展才是它關注的問題。
但是相比之下,冷門的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的處境就十分尷尬。雖然有些項目也進入了國家級非遺名錄,可是它們獲得的關注以及從政府或民間獲得的支持很少。事實上,這些冷門的項目正是最接近瀕危的項目,需要更多的支持。以沙河藤牌陣為例,現在懂得全套陣法的只有一位年逾八旬的傳人胡道正,2007年,他被評為該項目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其他級別的傳人還有兩名,年紀也都在80歲以上,而且沙河藤牌陣有“只傳男,不傳女,傳裏不傳外”的訓誡,當地人都嚴格遵守。可以説,沙河藤牌陣面臨消失的危險。
由上述情況看,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出現的“冷熱兩極”現象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矛盾。熱門項目如少林功夫、太極拳、圍棋、吳橋雜技等有較好的傳承,有較為成熟的商業發展模式,很容易抓住非遺保護的機遇,讓自己獲得更多資源長期發展。換句話説,這些項目的自主發展能力很強,不必特別扶持。但是現實中政府相關部門、商業實體更常與這些熱門項目相互合作,産生各種效益。對於冷門項目,各級政府除賦予名分、給予一定經濟資助外,其他作為甚少。如此發展下去,只能使熱門項目更熱,冷門項目更冷,使傳統體育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和發展顯得極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