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金錢板第十七代傳承人丁長福表演《水滸人物》 |
説起金錢板,大多數重慶人都不會感到陌生。這種發源於300多年前成渝兩地的曲藝藝術,與四川清音、四川評書和四川揚琴一道入圍了第三次國家級“非遺”曲藝類項目。
在表演金錢板時,藝人左手執兩塊竹板,右手執一塊竹板擊節伴奏説唱故事,因其中兩塊竹板上嵌有古銅錢而稱為“金錢板”。
關於它的來歷,有很多種説法。其一是,據説戰國時期,孟嘗君棄武學文之初,對於伏案讀書很不習慣,便命童子用雙劍打擊,謳歌解悶,故有“金劍板”之謂。其二,有的説是《水滸》故事中,浪子燕青下山辦事,途中把路費用完了,臨時用三塊竹板邊打邊唱,求得盤纏。
儘管傳説很多,但據金錢板的表演者、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陳仕佐介紹,金錢板其實興于明末清初,流行於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它進入新的發展期,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達到高潮,傳承至今。
與評書、蓮花鬧等説唱藝術一樣,金錢板一般也在人多的鄉場、鬧市路口表演,拉扯場子招攬顧客。因喜歡的人越來越多,便逐漸發展到進入茶館表演,同時也非常適宜在各種場合進行演出。
説起金錢板的表現形式,陳仕佐將其概括為“打、説、唱、演”四個字。“打”就是打板,演員左右手分持三塊竹板,碰擊節拍與打出基本的“滴、打、垮”及多種花色音響,以渲染氣氛。
此外,在金錢板表演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因藝人的不斷創新,表演技法也不斷豐富完善。因技法特點的不同,分成了“花派”、“清派”和“雜派”等幾個不同流派。如今,金錢板的唱段在歷史、傳説類基礎上,增添了不少讚頌新人、新事的內容,比如涌現出《送貨下鄉》、《雷鋒》、《焦裕祿風雪訪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