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湖南武岡把民間曲藝“絲弦”非遺的種子播進校園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3日 17:0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湖南武岡民間曲藝“絲弦”名列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9月6日,武岡城內萬人空巷,人們匯聚在該市“放歌紅土地”的舉辦場地:這裡正舉行湘西南“非遺”資源集體展示活動。這也是國內拯救“非遺”的普遍方式。

       現場,武岡二中的學生不時地哼唱幾句“絲弦”。原來在平日,“絲弦”的省級傳承人鄧星艾老人經常到校園裏自彈自唱,閉目、提胡、拉弦、低吟……美妙的音樂緩緩流動,學生們爭相學奏。活動當天,節目《武岡絲弦》便有該校學生參與演出。這一幕成了一大亮點。

       無人喝彩的悲哀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劉錫誠表示,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産已進入衰亡的高峰期。他説:“在我個人的經歷中,許多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調查中發現的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如今大多已故。”

       這一説法在2010年國家陸續公佈的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得到了印證。三批名單中,約2000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年齡多為六七十歲,在以省份命名的省級傳承人中,年輕人佔極少數。福建省文化廳摸底調查發現:該省首批省級傳承人232人,61歲以上的佔47%,最高年齡為90歲。

       一批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在不斷減少、甚至消失。北京“聚元號”弓箭第十代傳人楊福喜説,在他還沒有掌握父親、第九代傳人楊文通的“三個絕活”時,父親就逝世了。武岡“絲弦”的傳承人也極少,傳承人鄧星艾已71歲,在他免費授課的幾十名學生中,真正完全學會“絲弦”的少之又少。當問及武岡市免費授課的“絲弦”老師人數時,老人搖搖頭:“我知道的就我一個。”

       30歲的肖妮是鄧星艾剛收下不久的學生,她是鄧星艾女兒鄧子鶴的朋友,學“絲弦”本來完全不在她的生活規劃中,跟隨鄧子鶴耳濡目染之後,她才決定嘗試。在肖妮看來,現代人所熱衷的娛樂活動盛行是“非遺”無人喝彩的主要原因,“這種古老的曲藝,好像與現代生活不搭邊。”

       肖妮的感知在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産發佈會、推介會的現場得到了印證,除了相關工作人員和記者之外,觀眾寥寥無幾,而相關展覽會現場,人們大多成為了“過客”,工作人員賣力地講解和展覽現場圖文並茂的資料只能換來匆匆一瞥。一些長期從事“非遺”研究的學者感嘆:“無人傳承是一種危機,無人喝彩是一種悲哀!”

責任編輯:鄧莫南

熱詞:

  • 絲弦
  • 民間曲藝
  • 非物質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