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古老文化傳承後繼乏人 植根現實生活重煥生機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4日 15:0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非物質文化遺産並非只見於展示館,同樣也可成為身邊的文化新風尚。不久前舉行的松江區首屆群眾文化“百姓明星”評選,有10位候選人別具一格:他們分別是顧繡、剪紙、竹編等技能的手工藝者,最年輕的僅25歲。有別於能歌善舞者,松江區為他們專設“民間技藝組”集中展示。

       如何讓“非遺”從展示櫥窗中走出來,曾是困惑松江的難題。建縣1260週年的松江,擁有11個國家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卻一度面臨後繼乏人的尷尬。由於許多傳統技藝與農耕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其生存空間日趨萎縮。但另一方面,百姓對“非遺”並非沒有興趣。松江曾發放5萬份問卷,許多民眾表示,希望對這些身邊的文化財富有更多了解和接觸。

       能植根現實生活,“非遺”便有了傳承之力。十錦細鑼鼓,是吹打藝人吸收昆腔藝術特色而形成的獨特民間音樂。在其發祥地泗涇鎮,以原有演奏者傳人為基礎,慢慢聚集起一支來自松江各地的民樂演奏隊伍。他們分散在社區,不僅為居民演繹鑼鼓專場,也為社區戲劇愛好者伴奏,讓有300年曆史的古戲樂又活了起來。

       在松江,“非遺”進課堂也是傳統技藝重煥活力的重要途徑。葉榭“草龍舞”起源於唐朝農民祈盼豐收的儀式。葉榭學校開設特色教育項目,形成一支由50多名學生組成的舞草龍隊,每週一課時學習傳承這一民間舞蹈。學校還將“草龍滾燈”民俗編寫進了特色校本教材。

       顧繡也是松江的“非遺”,一幅尺方作品耗時至少3至4個月,1名繡女1年只能繡1—2幅作品,因此較難吸引年輕傳人。為解決這一困境,區文化館成立了顧繡工作室,同專職繡娘簽訂合同,逐年提高福利待遇。同時積極讓顧繡“走出去”,先後參加了201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中國非遺傳承人師徒同臺展演等活動。古老的技藝,正開拓新市場。

       商旅文聯動,使傳統歷史文化有了更廣闊的生長空間。上海旅遊節期間,松江不失時機推出對松江非物質文化遺産和人文歷史的介紹。方塔園內,影壁旁進行新馬燈實體展示,廂房內請來繡娘和大師演繹顧繡和剪紙藝術。遊客們感嘆,原來民俗也可以這般動態、有趣、時尚!

       松江“十二五”規劃中,已為本地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留出空間。其中,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開發將結合文化和創意産業,增加農耕博物館、崑曲演藝中心、顧繡學館、書畫創作基地等設施。同時,沿市河、中山西路、秀南街,規劃佈置一系列文化創意産品銷售點。泗涇古鎮改造時,也將把修繕後的老建築馬泗賓堂作為 “十錦細鑼鼓”、“皮影戲”的演出和展示場所。曾苦惱於時過境遷的傳統技藝,如今各有自己的粉絲和傳人,成為松江一張鮮活的文化名片。

熱詞:

  • 非遺
  • 文化傳承
  • 現實生活
  • 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