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貴州:讓非遺在活態傳承中生生不息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4日 14:4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曲嘹亮高昂的侗歌打破了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文化館午後的寧靜。循著歌聲走去,在文化館的一間培訓教室裏,十幾位“學生”正在學唱侗族大歌——2009年9月,貴州侗族大歌申遺成功,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隨行的文化館館長楊遠松介紹説,這些“學生”是榕江縣各所中小學的音樂老師,他們學會了侗族大歌后,再回學校教學生,這是“民族文化進課堂”的一部分。“歌聲陪我長大。”前來參加培訓的榕江縣栽麻鄉加所小學侗族教師楊秀忠説,“現在學校每週都有兩節音樂課,我們侗族流行的歌,特別受學生歡迎。”

       已經退休的前任榕江縣文化館館長張勇説,榕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民間傳承,主要靠民間藝人;一種是把一些傳承項目放到學校去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榕江縣就開始嘗試讓一些民族歌曲走進學校,現在已經編寫出版了教材兩部,培訓師資120多人次。

       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粟周榕説,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是對其保護的重要環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得以發展和延續的關鍵。“一位民間文化傳承人就是一個活‘圖書館’。”粟周榕説,“每一位傳承人的去世,對民族文化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近幾年來,黔東南州不斷加強對非遺文化傳承人的搶救。實施了“4個100”工程,即:每年選拔100名民間優秀的民族人才進入高等院校深造,使之成為高級的民族文化傳承人才;每年對100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人才給予補助;對100幢具有民族歷史價值的典型建築給予保護;對100個重點民族文化村給予保護。

       丹寨縣卡拉村47歲的王玉和2009年被評為“鳥籠製作項目”州級傳承人,現在已經帶過30多個徒弟。在他的帶動下,卡拉村125戶中有98戶人家做鳥籠生意,産品遠銷雲南、馬來西亞等地。“作為傳承人,我有責任把鳥籠製作手藝傳承下去。”王玉和説,現在産品供不應求,今年全村鳥籠産量預計要突破10萬隻,産值至少500萬元以上。

       記者從貴州省文化廳了解到,多民族省份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全省有73個項目、125處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有省級名錄440項,地級名錄822項,縣級名錄3438項。此外,貴州省還命名了198位傳承人,其中46人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我們盡力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傳承中生生不息。”粟周榕説。

熱詞:

  • 貴州
  • 非遺
  • 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