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日,記者來到素有“中國象帽舞之鄉”之稱的吉林省汪清縣。當我們走進金明春的辦公室時,這位53歲的朝鮮族象帽舞繼承人正認真研習著一段象帽舞演出視頻。這名身著灰色長袖T恤、灰色牛仔褲,頭戴灰色鴨舌帽,看上去很“現代文藝”的男人,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象帽舞的第四代傳承人。
2009年9月30日,中國汪清縣朝鮮族農樂舞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也是當次中國唯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舞蹈類項目。作為農樂舞的一種,象帽舞是朝鮮族的一種傳統舞蹈形式。今年9月,金明春的象帽舞還第一次走出國門,在俄羅斯的克裏姆林宮進行演出。
“你們可能也了解延邊州的情況,這裡的朝鮮族年輕人大部分都出國打工了。”金明春説。究其原因,還是象帽舞演員“待遇太低”,一個月一千多元的收入,讓很多非常有天分的朝鮮族年輕人,都改行去做了其他工作。
值得慶倖的是,像金明春一樣懷抱堅定信念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産的朝鮮族藝術家,還有很多。金明春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最重要的任務始終是保護和傳承。我們一直在努力讓更多人看到和熱愛這一舞蹈。”
洞簫是朝鮮族有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樂器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年過花甲、鬚髮斑白的金尚國是這一遺産的傳承人之一。到現在,他還在四處表演,讓更多的人能欣賞到這門樂器。“孩子寧願去學吉他,也不肯跟我學習吹奏洞簫。”朝鮮族老人金尚國説,洞簫至少要練上三五年的時間,年輕人不願意去費這個苦功夫。
盤索裏是集音樂、文學、表演為一體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以説唱為主、鼓伴奏為輔,是朝鮮族的另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國唯一的盤索裏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71歲的姜信子説,目前學習盤索裏的人並不多,可以繼承這一藝術形式的傳人更是寥寥無幾。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近年來提出了建立“圖們江流域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初步規劃。整體性保護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基本原則,保護對像是整體的“文化形態”。
今年6月在吉林省圖們市剛剛掛牌的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館,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第一個非遺展館。這一展覽館的設立,意在提高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文化、社會和經濟價值。
近年來汪清已經建立了17個象帽舞培訓基地,從一些朝鮮族孩子集中的幼兒園,到漢族、朝鮮族聚居的社區,黃髮垂髫都興高采烈地投入到農樂舞的學習中。
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祁慶富曾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産蘊含著民族的“文化情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就是要“守護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