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西藏“非遺”傳承方式突破傳統 向多元化發展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1日 14:5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的唐卡繪畫大師丹巴繞旦和格桑次旦,都在自家開設“傳習所”進行傳統唐卡繪畫的師徒教授。與從前不同的是,他們同時還在西藏大學開設的唐卡班任教,通過現代學院式教學傳承民族文化。

       “從前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傳僧不傳俗’,但現在,這些傳統模式逐漸突破。”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心負責人阿旺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認為,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方式,正在發生著變化。

       丹巴繞旦和格桑次旦兩位唐卡大師目前從事的傳統與學院並舉的人才培養模式,恰是當下這種變化的縮影,但傳統自身也在發生改變。

       “傳統文化不僅在傳授方式和渠道上有所突破,對學徒的標準和要求也比從前更加開明,”阿旺説,現在,女性或其他民族喜愛唐卡藝術的人同樣可以拜師學藝並成為唐卡畫師。

       據阿旺介紹,這種轉變得益於國家的“非遺”保護政策。“老藝人、老手藝人們的熱情很高,這點可以從到目前為止四批傳承人的申報情況中看出”,阿旺説,前幾批申報的人少,項目的發掘也很難。現在很多人積極申報,他們都希望能借國家的幫助,儘自己的能力,將手中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據西藏自治區非遺中心統計,截至2011年,西藏共有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民間美術等在內的10種非物質文化遺産種類。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已基本形成。目前,格薩爾説唱藝人次仁佔堆等53名傳承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27名傳承人入選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此外,西藏自治區非遺中心還計劃通過組織傳承人培訓,與臨近省會城市交流等方式,使傳承人把吸收和學習到的更多有效方法,應用在各自領域的文化傳承上。

熱詞:

  • 西藏
  • 非遺
  • 傳承方式
  • 唐卡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