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湖南長樂故事會:非遺“空殼化”現象讓人憂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9日 13:3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頭頂紫金盔,身披黃金甲,手握六沉槍,一通威風鑼鼓後,陸文龍和四個使雙錘的古裝小將一時“打”得難分難解。在故事會節目《大戰陸文龍》中,這些踩著高蹺、踏著麻石的古裝打扮的人物從歷史深處走出來,打破湖南汨羅市長樂鎮往日的寧靜,為節日中的當地居民獻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長樂故事會是一項集驚、奇、險、巧于一體的傳統民間雜技,也是集表演、彩繪、歷史、天文、地理、文學、民情、時代精神等為一體的古老而又神秘的民間行為藝術,今年6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故事會發展到今天,確實來之不易,但能否繼續‘講’下去,前景實在堪憂。”熱鬧的故事會隊伍中,長樂故事會會長陳范興自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長樂故事會源自古楚俗。長樂古時屬楚,楚人信天,每年正月,他們抬著草扎的圖騰到汨羅江邊祭天地鬼神,祈求上蒼消災解厄,賜福降祥。隋唐以後這種祭天活動正式演變成了後來的長樂故事會,並延綿至今。“長樂故事會不同於一般的故事,它不是講出來的,而是演出來的。長樂人用自己的身體,‘做’成一個個的造型,表演出一段段的故事來,是地地道道的長樂人的‘行為藝術’,深受群眾喜愛。”陳范興説。

       長樂故事會分為地故事、地臺故事、高彩故事、高蹺故事四大類,以民間歷史故事中的突出人物、事件、畫面為鏡頭,通過人與道具的完美結合,配以會旗、彩旗、橫豎牌匾、綵燈、油筒、威風鑼鼓、樂隊等形式來吸引觀眾,表現愛憎與忠奸,滲透幽默與諷刺,傳遞友誼與祝福,祈求吉祥與和平,祟尚科學與文明。可以説是一部記載歷史文明的活化石。

       2006年的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陳范興帶領長樂故事會登臺亮相,開始走出湖南,在國內舞臺上展現民俗文化魅力。活動期間,故事會高蹺隊扮著傳統戲曲裏的人物造型,踩著4米高的高蹺出場,仿佛是戲曲裏的古人行走在天街之上,引起在場中外遊客的驚嘆。他們也因此獲得了主辦方頒發的“最佳表演獎”。2008年,長樂故事會作品《大戰陸文龍》在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上獲得藝術展銀獎。

       “長樂故事會雖然得到了傳承,但如果傳承和保護沒有組織性,依靠個人熱情來推動,難以發揚光大。”作為湖南省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范興對此充滿憂慮,“故事會和其他一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一樣,出現‘空殼化’現象。”陳范興認為,故事會當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後繼乏人。近年,由於市場經濟的深入,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傳統技藝瀕臨失傳。現在故事會成員大多是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參與其中的年輕人,連劇情也不懂,更不用説化粧和道具製作,只會一些簡單的表演。參加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時,故事會唯一的一名老年化粧師因病不能前往,他們只好請當地文化局臨時幫助。

       長樂鎮負責人葉林立認為,這項群眾參與性極強的文化傳承因投入不足,發展空間十分有限。2006年,故事會列入湖南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時,當地政府積極籌措資金近6萬元,添置了服裝、道具、臉譜,加強長樂故事會傳承與發展。但要滿足群眾需求,添置的這些東西遠遠不夠。他説,最近幾個月,省內好幾個地方邀請長樂故事會前往,但因為經費、道具以及表演者報酬等原因,未能成行。在鎮中心不遠處的上市街陳列室,記者看到千余件服裝、道具、頭面堆放在約160平方米的幾間小房子內。因為房子年久失修,又不通風散熱,很容易霉爛變形。

       “能夠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我們的幸運。”葉林立説,“我擔心的是,故事會這個記載歷史文明的活化石,會在我們這一代失傳。”

       陳范興説,長樂故事會要發展延續,必須解決三個問題,即一要領導聯點,二要媒體推介,三要政策扶持。他説,聯點領導一定要懂政策,會策劃,善指導。新聞媒體要時常關注這項群眾積極參與的活動。此外,各級政府也要從政策給予支持,不能讓故事會這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自生自滅。

熱詞:

  • 長樂故事會
  • 非遺
  • 傳統民間雜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