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方成近影 |
華君武、丁聰、方成並稱“漫畫三老”。如今唯有方成健在,問齡93。
從1935年初次涉水到1946年小試牛刀,從1949年以畫為業到1980年首辦個展,從1982年著書立説到30年來筆耕不輟,方成和漫畫的情緣已延續70多年,並還在延續。
他的犀利目光好比時代的多棱鏡,精妙筆觸好比社會的解剖刀,方成以漫畫家的敏銳和透徹,看過落花,走過繁華,嵌入中國漫畫發展史的溝和梁,或者説,他本身就是歷史,一部充滿個性而又處處折射共性的歷史。
近日,我有緣翻開這部歷史——再看他《武大郎開店》等膾炙人口的作品,看到的是百年漫畫中的歷史標桿;
再聽他回首70年從藝路,聽到的是漫畫百年中的口述歷史。
上海是漫畫家的搖籃
“小時候,我從鄉下來到北京(那時稱北平)插班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才看到報上刊登的漫畫。記得那時只有《小實報》和《實事白話報》有漫畫。畫的是連載四格的《毛三爺》諧趣漫畫,多年後才知道是漫畫家席與承的作品。上中學時,又看到上海出版的雜誌《上海漫畫》裏刊登的各種漫畫,其中有時事諷刺畫。其他地方的刊物和報紙上,平時是見不到這種漫畫的。”
從方成關於漫畫的早年記憶中,我們可以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起上海的漫畫格局。《時代漫畫》、《上海漫畫》、《獨立漫畫》、《漫畫生活》、《漫畫界》等刊物相繼誕生,豐子愷、張光宇、葉淺予、張樂平、米谷、丁聰等漫畫大家紛紛發軔。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一炮打響,隨後的動畫長篇《鐵扇公主》行銷歐美。1936年,上海舉辦第一屆全國漫畫展覽會,堪稱漫畫界的總檢閱。
那個時期的上海,不僅是冒險家的樂園,也是漫畫家的搖籃。畫家黃苗子曾作總結:“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的漫畫家群,在形式上接受了19世紀末西方美術風氣的影響,並從我國繪畫的誇張造型與線條中,吸取養料形成了足以與世界漫畫同其光輝的藝術成就。”漫畫界的熱鬧景象也引來了魯迅的叫好,他在《漫談“漫畫”》一文中指出:“漫畫的第一件緊要事是誠實,要確切的顯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態,也就是精神。”“因為真實,所以也有力。”
“有力”的漫畫成為1935年“一二 九”學生運動的“武器”。正讀高二、會“畫小人”的方成被學校拉去畫宣傳畫。他畫了一把大刀,上面滴著很多血,標題是《中國人的刀,哪國人的血?》意思很明了,大刀本來應該用來殺入侵的日寇的,可蔣介石卻拿它砍起了中國人。這幅畫是方成的第一張漫畫。
不僅是“一二 九”學生運動,在之前和之後的很多政治風雲中,寓意直觀的漫畫都能用無聲的線條發出有力的吶喊。歷經一次次風雲,晚年的方成得以用一覽眾山小的俯瞰,撰文《漫畫在中國》,勾勒出中國漫畫百年源流。
“漫畫開始出現並流行于18世紀初年的英國,二百年之後才傳到中國。在此之前是傳不來的,那時中國還在封建王朝統治之下,公開評議是非常危險的。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國,漫畫才傳進來,中國的漫畫家何劍士、張聿光、馬星馳等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後來,蔣介石實行專制,作時事評議的漫畫又不見了……到了國共聯合抗日期間,報刊上又見到表現抗日的諷刺畫……漫畫在中國流行百年之久,歷程一直頗為坎坷。新中國成立後,報刊一開始就發表漫畫,抗美援朝期間,大批漫畫問世……1957年以後,特別是十年動亂時期,報刊上又見不到漫畫了。改革開放以後,漫畫才又出現在各地報刊上……”
在改革開放的土壤中,曾經幾起幾落的中國漫畫枯木逢春。很多題材均可入畫,甚至包括鄧小平、胡耀邦、江澤民等領導人的活動。1986年3月,文匯報記者、漫畫家天呈就曾為出席首屆“文匯書展”、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作畫一幅並公開發表。
天呈是方成的故交。5年前,方成寫信給天呈,表達了捐贈部分手稿給上海的心願,並最終促成2010年4月上海動漫博物館的建成。
這不僅是方成對上海的鍾情,更是他對中國漫畫的鄭重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