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6日 15:3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大河網
崔如琢作品 |
黑白紋的中式雪紡長衫,持一根油亮竹杖,崔如琢先生儒雅沉穩地坐在那裏,感覺像是一個國畫中的人物,滿身的水墨與無以言説的韻致。
崔如琢先生自幼研習中國書畫,是李苦禪先生的入室高足。當記者問及他的藝術經歷,崔如琢先生回憶起18歲那年,他在中央美院附中學習的經歷。有一天,他畫了一幅梅花拿給李苦禪先生看,先生看過畫後,説:“你已經大學畢業了。”接著,在他的那幅梅花上題跋曰:“筆墨氣勢頗正確,從此努力可矣”。
李苦禪大師常説,人品不高,落墨無法。李苦禪大師除了教導崔如琢做人的道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讓他認識到傳統的重要性。隨著歲月老去,他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中國書畫一定要講傳統。他説,傳統像人的基因一樣,人的營養是可以變的,但基因不能變。
36歲那年,崔如琢離開北京到美國。與不少藝術家一樣,初到美國他也曾有過一段落魄的日子。他畫了一大堆畫卻一張也賣不出去,甚至連房租也付不起。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畫作被身在台灣的張大千賞識,從此柳暗花明。張如琢回憶説:“台灣一位政要的兒媳喜歡我的畫,並把我的畫帶到台灣請張大千過目,張大千看完畫説,從畫的功力看,作者應在60歲以上,實際上我那時才38歲。張大千説,這個畫家的畫值得收藏。於是我的畫一下子被訂購100幅,數十萬美元的收入讓我絕處逢生,並由此而體會到中國傳統書畫的價值。”
在美國生活20多年,崔如琢從來沒有忘記中國文化,只穿中式長衫,固執地不學英語。後來,他越是接觸西方藝術,就越是深愛中華傳統文化。他感嘆道:“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書畫的筆墨意趣無窮,作為一個中國畫家,最怕的是學點西方油畫的皮毛而丟掉了傳統。”
“文以氣為主,畫亦同然……崔君承苦禪先生筆墨益加開拓,尤能力以舉之,氣以馭之,此其所以為畫壇英絕領袖也。”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饒宗頤這樣評價崔如琢的畫。美術界也稱崔如琢為“傳統文化的守望者”。
談到什麼樣的畫家才可稱為大家,崔如琢語出驚人:“新中國成立後的60年是沒有藝術大師的年代。為什麼呢,因為最近100年來所有的藝術大師都跟美術教育沒有關係。新中國成立後為什麼沒有産生大師,為什麼美術學院沒有培養出大師來呢?原因是我們的藝術教育體制存在問題。”
他認為,徐悲鴻等近代美術大家對中國畫的改造出現了問題,中央美院沿用的教育體制值得商榷。因為按照徐悲鴻的思想,用西方美學理念和美術思想來改造中國畫,這樣改造的結果就是,只會畫畫,懂得具象,卻沒有吃透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傳統。因為所有的具象都關乎科學,是有限的;而所有的意象關乎靈魂,是無限的,這往往是學習西方技巧所望塵莫及的。但現在中國畫改造的結果,無異於舍本逐末。他説,我們的美術教育耽誤了一部分青年藝術家。當年,我十幾歲就開始臨摹“八大山人”、“竹林五賢”等作品。取法歷史的途徑一旦確立,三年五年可能就有所成就,否則三五十年都可能白走。
他談到在北京遇到的一個畫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很多人都覺得他的畫很好,但現在他80歲了,畫卻越來越差,這是為什麼?為何如此優秀的畫家到晚年作品那麼差?這位畫家用素描來畫中國畫,走的路子有待商榷,因為中國畫不是素描。他説,現在應該對這些藝術大師有更清醒的認識,看到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也該看到他們的不足;否則,我們的藝術思維就是混亂的,就會長期處在這種沒有標準的狀態中。
崔如琢坦言,這60年裏,我們繪畫的文化基因已經改變了,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重新定位,把已經改變了的基因再恢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