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杭州老玩意走在新路上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5日 12:0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杭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第三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義烏開幕

  那條四十多米長的走廊是偌大會場中最熱鬧的地方,人群中間是各種似乎被現代生活遺忘的老玩意兒:老式的織機、靜靜刺繡的繡女、裝滿竹紙漿的水槽……這些來自杭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正在努力把它們最後的一面在會場中展現出來。

  昨日,義烏國際博覽中心D2展區,2011 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在這裡隆重舉行,全國24個省(市)近400個國家級、省級“非遺”精品項目參展。其中,有24個來自杭州的“非遺”項目的展位。杭羅、竹紙、刺繡、繡花鞋、剪紙……這些看來與日常生活沒有多大關係的展位前,卻擠滿了好奇的觀眾,不僅僅是因為稀罕,還因為這些老玩意兒有些新意思。

  玩創意 桐廬剪紙登上日常消費品

  華金娟的絕活,是讓剪紙變成連環畫,幾張作品形成系列,講述一個民間故事。這位剛剛被評為“中華十大神剪”的桐廬民間藝人,卻告訴記者她不靠剪紙賺錢。那靠什麼賺錢?作品旁,還擺了很多印著剪紙圖樣的杯子、盤子,這才是真正銷售的産品。

  讓剪紙藝人成為圖案設計師,把剪紙作品印上日常消費品,這是桐廬剪紙新的嘗試。別説,這些中國味十足的産品還真的挺吸引眼球。沒準以後華金娟的“故事”系列還會印上更多的消費品,比如T恤衫上。

  杭州非遺保護中心一位工作人員説,杭州很多的非遺項目並不僅僅是保護老底子工藝,更在想著通過創意,讓它在市場上也有立足之地。現在關於非遺保護,説得最多的一個概念,就是“生産性保護”。什麼是生産性保護,桐廬剪紙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同是桐廬的非遺項目,合村鄉繡花鞋,也開始繡上了剪紙圖案。一邊的製鞋師傅介紹,這繡花的技術其實是從杭州刺繡師傅那學來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杭繡的傳承人陳水琴就是老師之一。合村繡花鞋最好賣的是婚鞋,以前一雙普通樣式的可以賣幾十元,現在可以賣到120元——繡的圖案更好了,價格自然提升不少。

  找市場 杭羅、竹紙身價大漲

  讓非遺傳承人互相交流、幫助,提升技藝,是非遺産品提升價值的一個途徑,而更重要的是找到市場。竹紙製作技藝是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但出生於竹紙世家的李文德告訴記者,一度竹紙的價格非常低,一刀竹紙市場上只能賣120元,“幾乎就是成本價”。李文德就專門去上海跑市場,幾年下來,竹紙已經賣到了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紙價也漲到了200 元。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杭羅織造技藝”上,最後一家杭羅廠——福興絲綢廠非常注重宣傳,在中英文雙語的網站上,有關於杭羅的詳盡介紹。傳承人邵官興透露,這幾年,杭羅的價格從每米40元漲到了80元。

  第三屆中國(浙江)“非遺”博覽會,從杭州搬到了義烏,成為2011中國義烏文化産品交易博覽會的一部分。不僅僅是讓人們看到“非遺”保護傳承所取得的成就,更是想讓這些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的“非遺”項目和市場互相認識。不僅僅能傳下去,還能賣出去,這也是老玩意在新時代裏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