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四川被單戲要借非遺節“起飛”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1日 14:2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四川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4月9日晚,剛在成都忙完兩場演出的沈曉又登上前往福建的飛機,漳州藝術學院開設的被單戲專場授課已等候他多時。“現在對被單戲感興趣的人是越來越多了。”沈曉笑著説。

  被單戲是四川特有的一種民間戲曲,在一張桌子四角綁上四根竹竿,再用一張被單圍住竹竿,搭建成戲臺。演員的拇指、食指、中指分別套入中空偶人的兩個衣袖、頭像,通過三個手指頭的活動進行表演。同時,演員可變幻聲音演唱,並配有岳池特色的鑼鼓、嗩吶、二胡等樂器演奏。

  2009年,被單戲在第二屆非遺節後被列入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從此受到更多的矚目。在此之前,沈曉的“被單戲”之路走得可謂崎嶇坎坷。

  生存之路:2角6分錢的尷尬

  沈曉最初進入成都市木偶劇團,就是做木偶。但他對木偶戲的天分異常高,做出的木偶活靈活現。1986年,“被單戲”第一次走出國門,到泰國參加兒童戲劇節。外國人聽不懂川話,沈曉建議把被單戲《哥哥打老虎》改編成配音啞劇後,效果一下子就出來了。

  不久,沈曉離開木偶劇團,開始了“藝術流浪”。從1988年開始,沈曉全國“跑攤”,幼兒園、學校一個個聯絡演出。“一個人幹完一個戲班的活,最高峰一天能跑5個場,從早上6點忙到晚上10點,累得只剩半口氣。”

  最難忘的一次,是1988年春節前夕,沈曉“跑攤”到山東日照,付完房租後,身上能掏出的錢只有2角6分。“如果不儘快聯絡業務就只有餓飯啰。在那裏一個熟人都沒有,那也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藝術的艱難。”

  傳承之路:一波三折的非遺之路

  記者了解到,向沈曉拜師學藝的人不少,但大多數人都奔手影戲來,被單戲的弟子一個都沒有。

  “一個是技術原因,一個是心理因素。”沈曉説,學習被單戲要求非常高,説拉彈唱必須樣樣精通。表演時,表演者的雙手要不停變換木偶角色,腳下還要打鑼鼓奏樂,嘴裏還要不停地變換聲調為角色配音。“學習被單戲很辛苦,即使有人想學,也很少能堅持下來。”

  對於心理因素,沈曉坦言,被單戲以前是一個民間藝人背著擔子走街串巷給兒童進行表演,很少有登上大舞臺的機會。“我一直在找機會,讓這門藝術走向更寬闊的舞臺,得到更多人的認可,那麼傳承就不成問題了。”

  但機會到來時沈曉卻一再錯失。2006年12月,沈曉出車禍在醫院住了大半年,錯過了第一屆成都國際非遺節。2009年,被單戲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沈曉被邀請參加非遺項目的展演。但展演當天下起了大雨,由於表演場所在露天,演出不能進行。當晚沈曉已定好去國外演出的機票,被單戲不得不再次與非遺節的舞臺失之交臂。

  今年5月底,第三屆非遺節即將啟幕,沈曉也被邀請參加展演。“這一次絕對要登上舞臺,讓更多的人看到被單戲。”沈曉告訴記者,更重要的是,這一次自己帶來了不一樣的被單戲——《幸福皇城壩》。“將從前一些老技術經過重新處理,變成現代人欣賞的嶄新藝術。劇作融合了皮影、手影、木偶、舞蹈、音樂等多種元素,歷時一個小時,觀眾一定會覺得好看又好耍。”

  市場之路:借熒屏創新呈現形式

  “採用創新的手段,讓傳統的民間藝術走向市場,才能達到生産性保護的目的。”沈曉告訴記者,目前正在嘗試製作被單戲系列劇《父與子》,並打算翻拍成電視系列劇推向市場。

  據介紹,在被單戲《父與子》中沒有固定的時代背景和主角,劇中人物這一集是生意人,下一集可以是運動員。可以有真人演員和木偶反復穿插,用真人表演彌補木偶缺陷,用木偶表演來突出情節的誇張。

  在沈曉的構想中,系列劇 《父與子》可以打造成一個婦孺皆知的形象品牌,借此形成一個具有別人無法替代和倣冒的註冊商標。“把被單戲搬上熒屏,是打開被單戲市場的最有效途徑。以《父與子》為開端,可帶出一個圍繞龍頭産品創作和經營的高效率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