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 14:4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題圖:江蘇無錫市運河故道的清名橋街區。本報記者 李韻攝
2012年9月將申報文本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審,2013年8月前完成全部申遺準備工作並接受國際專家現場評估考察,爭取2014年進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大運河申遺進入“倒計時”。公佈預備名單、保護和管理總體規劃,啟動申報文本編制……工作時間表已精確到了月(詳見本報4月14日文化新聞版)。從2009年啟動,到2014年申報,6年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將一個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人工運河成功申遺,對所有參與者來説,這無疑是一次非同尋常的考驗。
第一道考題是:如何準確認識大運河遺産的價值?
一項絕無僅有的文化遺産
“它是農業文明時期最具複雜性、系統性、綜合性的超大型水利工程,縱貫中國中東部地區,穿越五大流域,歷經兩千餘年,時間空間尺度之大世所罕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如此評價大運河。
中國大運河包括京杭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直轄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被國際工業遺産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跡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
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比如它的選線設計,體現出古代中國人民在地形測量、水文勘察、水利規劃等方面的高超智慧。北京通惠河的白浮甕山河段,起自昌平東南白浮泉,終至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全長32公里,高差卻僅有4米,如此精密的選線設計令人驚嘆,今天的京密引水渠還是基本沿襲了當時設計的路線。
作為世界唯一一個為確保糧食運輸安全,維持帝國統一的目的,由國家投資開鑿、國家管理的巨大工程體系,大運河還見證著中國漕運制度。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的淮安總督漕運公署遺址,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而位於揚州市的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則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重要的鹽業管理機構,體現了大運河以漕運、鹽運為主要水路運輸商品的特點。
大運河還是人類和自然聯合的自然系統人工化工程。因大運河工程而造就了大量的人工化自然景觀,形成了容量達35億立方米的洪澤湖以及北五湖和南四湖(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等人工湖泊。
大運河沿線分佈著諸多“因河而生”的城市,江蘇省揚州市就是典型代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因邗溝的開鑿,催生了揚州;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大運河全線鑿通,揚州成了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揚州在世界城市之林中發出耀眼的光芒;200多年前的清代康乾時期,運河鹽運與鹽業經濟又一次成全了揚州,使之成為中國發達農耕文明後期一座開放的商業大都市。
中國大運河是一條不斷新生、不斷發展演進的運河,從2000多年前直到今天,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修河”,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使用:水系在變,河道在變,水情在變,水工設施在變,治水理念在變,治水方略在變,管理機構在變,運行機制也在變。而其真實性和完整性正體現在這種動態的演進過程中。
目前入選世界文化遺産的5條運河,都建於工業文明時期,不僅時代遠遠晚于中國大運河,而且沒有哪一條能像大運河這樣,蘊含著如此多重的遺産價值,因此,中國大運河是一項堪稱絕無僅有的遺産。
當專家們回答了第一道考題後,下一題接踵而來:國家如何協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