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5日 14:0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東城為非遺傳承人立家譜
張同祿的景泰藍製作技藝、文乾剛的雕漆絕活兒、費寶齡的扎燕風箏絕技……今後,東城區內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傳承譜係將有“典”可查。該區日前啟動《東城區非遺代表傳承人譜係大典》(暫名)編制,將為區內112位非遺傳承人“立家譜”,內容包括個人技藝、從藝歷程、傳承收徒情況等。
目前,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已達115個,進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傳承人有112位,這其中含有國家級20位,市級49位。這些傳承人中年齡最大的已經84歲,不少人也已年逾古稀。
“非遺技藝是活的傳承。”東城區文委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楊建業表示,在非遺項目申請中師承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由已獲得國家、市、區認可的非遺傳承人口述自己技藝的傳承譜係和發展脈絡,不但便於史料留存,也有益於非遺技藝未來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楊建業表示,收錄對象主要來自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的人物。除了邀來技藝傳承人進行現場口述外,還將通過其同行、親戚進行多方面了解,查閱相關歷史資料,確認其成果作品等方式,認定傳承人及其掌握技藝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由於製作難度大,資金回收期限較長等原因,雕漆技藝已經瀕危。”文乾剛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雕漆技藝的代表傳承人,為了該項技藝傳承,目前他成立了獨立的工作室,並正式認定5名徒弟。“製作一件好的雕漆工藝品往往要一年以上時間。”文乾剛介紹説,雕漆工藝十分複雜,要經過設計、拋磨、雕刻等十幾道工序,由多人合力才能完成。特別是重要的雕刻工序,往往要學習的人經過七八年時間的“學藝”,才能“出師”完成獨立操作,因此掌握該項技藝的人並不多。
文乾剛表示,傳統意義上的師徒關係,往往是一對一的。而在過去公私合營時,往往一個師傅要收取多個徒弟,因此傳承關係不明晰,這容易造成一項技藝,都説自己是傳承人的現象。東城區率先為傳承人“立家譜”,傳承人的個人簡介、從藝歷程、個人成就、代表作品、收徒情況,都一目了然。“傳統技藝講究傳承。傳承譜係、傳承路線、傳承技藝都搞清楚了,更有益於技藝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