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7日 11:1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全面集中展示新疆古籍保護成果的“西域遺珍——新疆歷史文獻暨古籍保護成果展”正在國家圖書館展出。統計數據顯示,截至記者發稿時,觀眾已超過3萬人次,平均每天吸引近千人進館觀看。獨特的展覽佈局、珍貴的古籍珍寶、千姿百態的少數民族古籍由此進入公眾視野。那麼,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現狀如何?當前,少數民族古籍工作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動向?記者採訪了長期從事少數民族古籍工作的相關人士——
新疆古籍保護已經成為文化部“文化援疆”的重點項目。2010全國古籍保護工作會議強調,民族地區的古籍保護是今後一個時期古籍保護工作的重點內容。目前有622部、16種民族文字的民族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為啟動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專項工作奠定了基礎。
除了文字古籍,非遺保護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口傳古籍的保護力度。不久前通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法》在總則中規定:“國家扶持民族地區、偏遠地區、貧困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保存工作。”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民族文學類有傳承人32位,其中3/4為少數民族。《江格爾》、《格薩爾》、《瑪納斯》等史詩巨作赫然在列。
國家民委的相關報告顯示,自1984年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工作全面開展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少數民族古籍基礎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截至目前,全國有28個省、區、市,100余個州、地、盟和有關縣建立了相應的民族古籍工作機構,還有14個跨省區的少數民族古籍協作組織,民族古籍保護工作處在歷史上的最好時期。
堅持“救人、救書、救學科”
多年來,我國民族古籍保護堅持“救人、救書、救學科”的原則。在這一原則的長期指導和引領下,少數民族古籍保護隊伍達到5000多人;散藏在民間的古籍約百萬種得以搶救;多所民族院校設置了古籍保護專業,師資隊伍和學科體系正在不斷完善。面對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挑戰,“救人、救書、救學科”依舊是民族古籍保護工作面臨的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副主任李曉東説,少數民族典籍文獻難計其數、千姿百態,散居的民間知識分子是古籍的主要傳播者,如今這些人多年事已高、後繼乏人。雲南省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院長趙世紅説,1983年有60位納西族東巴參加民族古籍座談會,如今這些古籍傳承者已屈指可數,大多數已經離世。
據了解,由於缺少過硬的搶救、蒐集、保護手段,倒賣古籍現象有所抬頭;由於保護條件不足、手段方法有限等原因,少數民族古籍在民間的遺失更為嚴重;古籍保護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雖然具備一定基礎,但學科建設仍處在初始階段,缺乏科學系統的傳播平臺,客觀上制約了民族古籍人才的培養。
鋻於“救人、救書、救學科”任務的艱巨性,國家民委正在深入推進“十一五”規劃重點文化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的編纂出版,目前已出版了19個民族卷,共收錄古籍條目2.6萬餘條、1000余萬字。
在搶救少數民族古籍過程中,數字化等再生性保護手段也將起到重要作用。2010年10月,國家民委推動建設的“國家民委少數民族古籍保護與資料信息中心”在中央民族大學掛牌成立,成為推進少數民族古籍數字信息化管理進程的重要舉措。目前,該中心的資料庫建設、古籍徵集、數字化管理、項目申報、經費落實等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