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美術市場 >

京滬收藏家藏品邀請展上海展覽中心開幕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5日 12:1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觀眾在參觀清代水墨紙本手卷《富春大意圖卷》 

    昨天下午,京滬收藏家藏品邀請展在上海展覽中心西二館開幕。全國人大常委龔學平、中宣部原副部長龔心瀚出席開幕儀式。該展覽是2010年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會新增的項目。

    以藏會友,一次展覽匯聚這樣多的觀展之人,並且半數是白髮老人。總計400多件展品,均為京滬兩地藏家的“錦囊玉軸”,涵蓋書畫、瓷器、古玩、傢具、杯腳、銅鏡、印章、鐘錶等10來種品類。展覽分為三個部分,一為北京“十墨山房”主人的80件藏品,展示其著力收藏20世紀名人書畫的成果,二為部分上海收藏家的250余件藏品,包括書畫、瓷器、古玩、傢具等,三為“曹王李白收藏雅集”,上海四位老幹部曹漫之、王一平、李研吾、白書章的藏品聯展,由他們的子女提供家傳遺珍。

    許多藏家的“藏齡”都有數十年甚至半個多世紀,多少藏品一經結緣,便是一生。許多藏家並非揮金如土的富貴之人,唯獨在購買心愛之物上舍得一擲千金,他們舉一家之力傳承民族文化的努力可敬可佩。針對當前藝術市場上太多“腰纏萬貫、目不識丁”的買家,“缺少誠信、忘記使命”的作者,“見利忘義、偽評偽證”的評者,只有懂得健康收藏、綠色收藏,才能重拾守望者的靈魂。

    一件藏品,一種品格

    名家扛鼎之作在本次展覽中屢屢令觀眾驚嘆,比如元代王冕的《梅竹松樹圖》、明代沈周的《幽人覓句》、清代朱耷的《荷花圖》、近代任伯年的《華祝三多圖》等。而記者也發現,更多的藏品並不跟風,而是凸顯藏家的個人喜好,不見浮華,只感沉澱,有著靜默的光華。

    齊白石的《挖耳圖》摒棄魚蝦蟹等慣用題材,專心致志畫一位老者。這是畫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只見老者背倚茶几而坐,歪斜著腦袋,右手拿起的那根細長耳挖,似乎牽動起全身的神經。這動作不那麼雅觀,富於生活化的詼諧,卻是一種自由的狀態。1.32米的立軸畫卷,恬淡簡潔,上方一大半是留白,似有深長的寓意。老者莫不是在將耳中的惡濁之聲除卻?臉上的愜意不正表露出不聞不問世間雜事的輕閒態度?

    傅抱石以“抱石皴”開創山水畫新流派,卻鮮有人知他的人物畫以意奪人,同樣光彩畢露。在傅抱石的《侍讀圖》裏,老爺端坐,夫人站立,兩人面面相覷,倒是屏風、案幾、書籍筆墨與人物相隔甚遠,似乎透出幾分微妙。仔細端詳畫中人物,老爺竟有幾分仙風道骨,而夫人則與東晉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中的侍女如出一轍。這樣的人物,現實生活中沒有真實原型以供描摹,只存在於人們的理想中。

    世人皆讚賞我國著名的國畫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筆下奔馬的氣勢磅薄,卻不知畫家本人更滿意自己筆下的貓。徐悲鴻畫馬是用以言志的,而貓大半是贈友人的小品。

    在徐悲鴻《貓石圖》中,只見一隻貓懶洋洋地伏在巨石上,蜷成一團,努力睜圓眼睛,將視線瞄向身側,神態可親,生趣盎然。徐悲鴻從小就對貓有著特殊的感情,長年累月養貓、觀察貓,將不同形態的貓畫得破紙而出。

    23元的畫,看一個月

    如果説那麼多的藏品令人大開眼界,那麼藏家與藏品之間一段段美好緣聚則感人至深。

    “十墨山房”的主人自上世紀50年代起,一生供職于中國第一畫店。他坦言,藏畫是因愛,自幼喜歡丹青,故而勒緊褲腰帶也要買。花鳥大師王雪濤先生的畫是他尤其喜歡的。“自然災害”最嚴重的1960年,他無意中在畫店門市部看到了王雪濤的一幅新作《荷塘戲禽圖》,大於四尺整紙的巨幅,綠葉紅荷,雪白的大天鵝,兩個鳴翠柳的黃鸝,喜歡極了。一問,23元的高價讓他瞠目結舌,於是天天去看這畫,看了一個多月,攢了一個多月,最終下定決心拿出大部分的積蓄買下這畫,而這畫藏于他家,一藏便是半個世紀。至於日後藝術品市場風生水起,他只淡然一笑。

    曹漫之、王一平、李研吾、白書章這些革命老幹部即使在“文革”挨鬥期間,還是三三兩兩相聚,興趣仍然是談書論畫。有人回憶,曹漫之夏天一身紡綢衣褲,光滑的大背頭梳得紋絲不亂,和謝稚柳討論書畫問題,高談闊論。他們的收藏各有性情。比如李研吾收藏明清書法,因為他自己愛好寫字,水平相當不錯;白書章收藏明清書畫,要求畫面乾淨如新,不能有黴點水漬,自己不但玩書畫,還會刻硯臺。那些收藏與利無關,只關興趣,像是王一平玩收藏玩到最後,把多年收藏的古畫都捐給了上海博物館,這該是怎樣的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