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張珊在網上下單了一份99元一個月的在線英語課程,卻被工作人員以“體驗”之名,約到門店進行了長達4小時的“課程介紹”,勸説張珊購買4萬元的“學習套餐”。除了價格超出預期,更讓她覺得意外的是,與網上宣傳的純外教、沉浸式教學不同,張珊在這裡並沒有看到一位外教。
張珊以還需要再考慮為由才走出這家培訓中心。然而,張珊想購買網上課程學習英語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張珊疑惑,該如何辨別眼花繚亂的在線課程廣告?如何鑒別在線課程的教師資質?如果對已經購買的在線課程不滿意,可以退款嗎?如何退款?
事實上,張珊的疑惑也是每一位購買在線教育課程的消費者的疑惑。當前,在線教育看似讓學習更方便了,但是想要通過在線教育學到知識的障礙似乎也更多了。
那麼,作為消費者,如何選擇真正適合的在線教育課程呢?這裡是一份避坑指南。
首先,需要從漫天廣告中,甄別出合適的在線教育課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42億,佔網民整體的34.6%。而據企查查數據,2020年網絡教育相關企業註冊量猛增,達12.22萬家,同比增長92%。
與企業註冊量同樣增長的是廣告。《2020中國互聯網廣告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在線教育的廣告增幅達57.1%。對於消費者來説,則更需要對廣告保持警惕的態度,廣告不能成為購買該在線教育課程的依據,而要仔細甄別與課程相關的指標。
其次,要鑒別教師資質,評判課程質量。
在資本熱捧下,在線教育一路狂奔,作為“吸金狂魔”的在線教育“含金量”卻令人堪憂。比張珊為自己找在線教育課程更難的是家長,家長買單,孩子上課,如何評估在線課程的質量呢?
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從內容、時長、培訓人員等方面作出了規定,家長可參考這些規定對孩子的在線教育課程作出評估。
規定指出:學科類課程培訓內容不得超出相應的國家課程標準,須與學生所在年級相匹配,禁止超前超標培訓;要求每節課持續時間不得超過40分鐘,課程間隔不少於10分鐘,面向境內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直播類培訓活動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1:00;培訓教師需持教師資格證上崗,並且要在培訓平臺和課程界面的顯著位置公示培訓人員姓名、照片和教師資格證等信息。
最後,如果發現購買的課程不合適,要合理維權。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檢測的數據顯示,2020年,教育培訓消費負面輿情主要包括退費困難、虛假宣傳、培訓質量和合同糾紛,其中,退費困難的輿情信息佔比達到59.87%。
預付費後,消費者的“錢袋子”如何保障?今年1月1日,民法典施行之後,對因經營違約,消費者需解除合同的情形,消費者可以在不提前通知商家的情況下,直接以提起訴訟的方式解除合同。而這些案件到法院之後,如果金額不大,法院通常會採用小額速裁程序進行審理,幫助消費者更快達成退款的目的。
準備為在線課程買單的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