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荷蘭主帥范加爾用“神換人”在點球大戰中把黑馬哥斯達黎加擋在四強門外,世界盃完全回到歐美爭霸的“舊秩序”。此前一度成為“美洲盃”的世界盃小組賽,在兩輪淘汰賽之後,留下的依然是南美老面孔巴西、阿根廷,它們將在自己的大陸上,抗衡來自歐洲德、荷兩強的挑戰。
16強中有8支美洲球隊,南美的6支參賽隊只有厄瓜多爾小組賽折戟沉沙,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美洲諸強,一度驚出歐洲豪門一身冷汗。但在1/8決賽中,就有智利、烏拉圭、墨西哥和美國4支美洲隊回家,之後一輪哥倫比亞和哥斯達黎加又遺憾出局。反觀6支小組出線的歐洲球隊,有4支打進8強。
半決賽中巴西對抗德國、阿根廷挑戰荷蘭的局面,讓人們目睹黑馬的衝擊後,又回到了傳統靠實力説話的足球世界之中。畢竟之前19屆世界盃還沒有一次4強中有超過兩支美洲球隊,此前在“新大陸”舉行的7次世界盃中,歐洲球隊至少能佔據四強的半壁江山,甚至1986年和1994年世界盃還上演過歐洲“三英戰阿根廷/巴西”的好戲。這次歐美捉對廝殺,如果巴、阿兩強能夠會師決賽,也是1950年世界盃後,首次世界盃的最後一場比賽在美洲球隊間展開。
不過,從8支銳減到2支,美洲球隊的勢頭在淘汰賽中減緩,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是因為簽運的陰差陽錯。巴西所在的那1/4區盤踞的全是南美球隊,按照小組賽的實力對比,本來最可能是荷蘭佔據智利的位置、意大利佔據烏拉圭的位置。但智利和哥斯達黎加異軍突起打亂了原有的格局,讓巴西晉級四強的道路上必須淘汰兩支同大洲的對手。其實以智利和哥倫比亞在本屆世界盃上的狀態,他們並不懼怕任何一支歐洲球隊。
同樣,1/8決賽中,美國碰上青春無敵的比利時,墨西哥碰上小組賽表現最好的歐洲球隊荷蘭,雖然中北美雙雄都曾有機會獲勝,但還是由於細節上的疏忽飲恨。即使是黑馬哥斯達黎加,在與希臘“金鐘罩”對“鐵布衫”式的反擊對反擊中,雖點球險勝、也被磨去了太多體力。相較之下,阿根廷連續“消滅”兩支歐洲球隊已是立下大功。
必然則是大部分美洲球隊依然是靠天賦在場上踢球,遇到經驗老辣的球隊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世界盃4朝元老馬克斯與對巴西一戰成名的奧喬亞坐鎮後防的墨西哥,是小組賽失球最少的球隊,但在與荷蘭的第一輪淘汰賽下半場進球後患得患失,陣型被范加爾的搏殺戰術打亂,才會最後階段接連犯錯,丟掉到手的勝利。
年輕的哥倫比亞同樣被巴西在得分後緩慢的節奏拖垮,像是屢屢出拳卻總打在棉花上。反倒是哥斯達黎加在世界盃上令人眼前一亮。他們始終堅持反擊、沒有被場上的風吹草動所干擾,可見,美洲球隊有平托這樣對本隊知根知底的低調實力派教頭之難能可貴。
而反觀歐洲,儘管小組賽中便有西班牙、意大利等豪強出局,但這些球隊都面臨戰術或人員上的更新換代,本就是強弩之末。而荷蘭、德國和法國等在美洲參賽並沒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小組賽對陣美洲球隊也優勢盡顯。
“美洲盃”和“歐洲悲”俱往矣,所剩的是半決賽刺刀見紅的捉對廝殺。無論四強誰將勝出,決賽對陣的雙方依然會是宿敵再聚首,對壘起來不必太客氣,自然留下更多懸念鋪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