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練洪洋:麵粉增白劑豈能吃完存貨再禁用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7日 08: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2月15日,衞生部監督局網站對是否禁止使用麵粉增白劑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顯示,自2011年12月1日起,禁止在麵粉生産中使用過氧化苯甲酰和過氧化鈣。情況説明稱,為盡可能降低撤銷過氧化苯甲酰對産業影響,將設置1年左右的政策調整實施時間。

  麵粉增白劑去留之爭論由來已久,衞生部門今天終於表態,亮出底牌,並交由公眾抉擇。公共決策引導公眾參與,廣開言路,吸納民意,契合現代行政倫理,本無可厚非。具體到麵粉增白劑的去留這種專業問題交由公眾決斷,未免有不合理的成分。

  如果不是“深喉”報料,普通食客哪知酒樓裏香噴噴的火鍋原來是由各種化工原料混合而成的“化學火鍋”?如果不是媒體披露,一般民眾怎能知道每天吃下的麵條、饅頭裏還加了不少化學製劑?更別説什麼“過氧化苯甲酰”、“過氧化鈣”這些化學名詞了。甚至連專家對麵粉增白劑的安全也有不同意見,譬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就堅持“如果説麵粉中使用過氧化苯甲酰會帶來安全問題,必須拿出數據才能證明”。公眾總不能親自拿小白鼠做實驗,弄出一套數據來,驗證麵粉增白劑有害與否,再決定投什麼票吧?!

  普通民眾不可能是化學專家,證明麵粉增白劑的毒性是他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監管部門就不同了。作為食品安全監管者,保障食品安全是他們的責任,否則就是失職;作為信息、技術、人才等各種資源的擁有者,他們有能力、有條件進行相關試驗,給公眾一個明確的説法。在一個專業分工日益細化的社會裏,只有專業化的監管方能應對複雜的局面。即使囿於技術,監管部門無法對麵粉增白劑的安全性進行評判,那也有一定的科學倫理和慣例可以循奉。

  食品添加劑是“進口”産品,直接關乎人體健康,茲事體大,必須非常慎重,經過嚴格的驗證,並採取保守原則,寧缺毋濫——可加可不加的,不加;可多可少的,少加。麵粉增白劑除了滿足食客短暫的視覺享受外,無其他益處,還蘊藏着未知風險,完全沒有添加的必要,許多國家早就禁止使用。我國糧食主管部門經過調查研究,也曾公開表明,麵粉加工業已無使用過氧化苯甲酰的必要。

  作為監管者,完全可以順應呼聲與潮流,發文禁止,全面封殺增白劑,而不應不合時宜地留了一道並不漂亮的尾巴。給麵粉增白劑設置一年的所謂“政策調整實施時間”,公眾很容易理解為“吃完增白劑存貨再禁止”,進而懷疑此項公共政策是否受到利益集團的游説與左右。

  “化學火鍋”被揭發之後,當地監管部門向媒體表示“不好管”,貓不捕鼠公眾自然不買賬。然而,退一步想,“不好管”恐怕也不全是卸責之藉口。食品安全的標準本來就不高——與食品安全嚴格的國家相比,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偏低、項目偏少。如農藥殘留指標,我國的允許“農殘量”要比歐盟高出數倍——再加上執行力的問題,監管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要扭轉目前食品安全之亂局,監管部門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嚴格安全標準,重構相關制度,提高監管執行力,築牢安全大堤,而不是充當“消防隊”,等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了再匆忙滅火。(練洪洋)

更多 視頻排行榜